日期:2010-03-24 09:21:51
第二节南京称帝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原河间知府黄潜善的哥哥黄潜厚,突然来到济州拜见赵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就是不肯说话,后来在赵构再三追问下,黄潜厚才把金人掠走徽钦二宗并建立伪楚政权的事情向赵构做了汇报。赵构听完被惊得目瞪口呆,过了好半天,他才派人把黄潜善、汪伯彦等几个心腹找了过来商议对策,但当时并没有人提议赵构马上即位,而是决定暂时先按兵不动,静待局势变化。其实这个时候,赵构静观其变应该说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不管他去不去争,皇位已经是非他莫属了,就连汴京城内的伪楚皇帝张邦昌都在给他起草劝进表,更何况其他人了。
此时汴京城内的皇室成员都已经被金军掠走了,只剩下一个已被废掉多年的孟皇后还在。孟皇后是宋哲宗赵煦的皇后,辈分很高,但二十多年前就已经被废掉了,一直居住在瑶华宫,户口也迁到了那里,金军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人,所以这次她也因祸得福,没有被金军一起掠走。而在金军撤走之后,张邦昌的伪楚政权显然是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的,舆论不支持他,百官也不听他使唤,张邦昌本身也并没有称帝的野心和实力,所以金军前脚刚走,他后脚就把孟皇后接进宫里垂帘听政,自己退下去当太宰,“大楚”政权在历时三十三天之后,即宣告寿终正寝。
孟皇后当政之后,立即派自己的侄子,卫尉少卿孟忠厚拿着自己的亲笔书信去济州请赵构回京继位,而张邦昌也派人给赵构送去了百官的劝进表和上书“大宋受命之宝”的玉玺,之后的情节就很老套了,先是赵构死活不肯同意,然后是百官一个劲儿地上表劝进,最后经过几番折腾,赵构实在是推辞不了,只好答应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位登基。
当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举行登基典礼,设坛祭拜天地,即皇帝位。并将靖康二年改元为建炎元年,尊孟太后为元祐太后,后改为隆佑太后,遥尊被俘的宋钦宗为孝慈渊圣皇帝,同时宣布大赦天下,连伪楚皇帝张邦昌及其僚属也俱不问罪。最后赵构又对着北方痛哭一场,算是给被金国掠去的父母妻儿一个交代,典礼也宣告结束。同一天,孟太后在汴京宣布撤帘还政,历史也正式进入了南宋时代,因为这一年的年号为“建炎”,所以后世又将这一事件称之为“建炎再造”。
赵构称帝的过程可谓一帆风顺,但上天对他的眷顾还不仅于此。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称道的中兴之主非汉光武帝刘秀莫属,但刘秀的天下取自于王莽和刘玄,并非是异族之手,而赵构则是在国家被金国灭亡之后又重建的朝代,如果他能振作精神,率领三军将士抗击金国,收复故土,他自然也就会套上一个民族英雄的光环,从而一举超越刘秀,成为史上中兴之主第一人,这一切对他来讲绝非是痴人说梦。
就当时情况而言,金国撤军后,黄河以南就已经没有金军的势力范围了,即便是河东、河北两路,金军也仅占有太原、真定等十几个州府,仍有大片地区不肯向金军投降,至于宋朝的财赋重地东南地区和精兵所在的关中地区,甚至都没有受到战火波及,可见赵构并不缺乏重整河山的实力,可惜赵构在上台之后的所作所为,等于是明白无误地宣告世人,中兴已经彻底无望了。
首先看赵构选择的登基地点,南京应天府在五代年间名为宋州,赵匡胤称帝前曾做过后周的归德节度使,治所就设在宋州,宋朝也是因此而得名,赵构在这里登基并不是不可以,问题是汴京作为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宋朝宗庙社稷所在地,象征意义十分强烈,况且汴京虽说遭到了战火波及,但宫阙还是完整的,并非不具备举行登基大典的条件,赵构理应在这里登基即位,可他偏把都城定在了南京,显然已经无志于收复故土了。
其次看赵构的对敌态度。赵构与金国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他的父母妻子都被金国掠走,母亲和妻子还遭到了金人的强暴,后来还被发往浣衣院,成了供金人随意玩弄的妓女,这对于任何一个稍有血性的人来讲,都可称之为奇耻大辱,可是赵构的思想似乎很开放,根本就不觉得这种事有什么难为情,登基之后就派宣教郎傅雱出使金国,表面上是去呈递国书和问候徽钦两位皇帝,实际上就是去试探向金国投降的可能性。傅雱刚走到云中就被扣了下来,金国皇帝自然见不到了,只见到金国的左监军完颜希尹和兵部尚书高庆裔,会谈的时候人家坐着他跪着,人家对他厉声呵斥,他对人家逊谢再三,最终什么也没谈成,被人家扣了一个月就给赶了回来。傅雱是受赵构正式委派的使臣,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从他的身上不难看出赵构对金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最后再看一下赵构是如何选用大臣的。赵构登基之后,最信任的两个大臣无疑就是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两个人都是很彻底的投降派,与赵构臭味相投,所以在赵构即位的当天,就拜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为同知枢密事,不久又将这两人任命为御营司的正副使,把军政大权都交到他们手里了。这两人也投桃报李,接连推出卖国政策,建议向金国派出祈请使,准备按照靖康年间的协议,与金国划黄河为界。又准备将黄河以北的宋军全部撤回河南,把河东、河北地区尚未丢失的领土全部送给金国。并且建议朝廷不要将赦书发往这些地区,以表明这些地区已经不是宋朝的领土了。
赵构对此全部赞同,一一照办,并且不管是谁胆敢提出反对意见,就马上给予坚决打击。皇叔赵士褒上书“首论大臣误国”,马上就被赵构赶出朝廷任职,监察御史张所因反对放弃两河而上表痛斥黄潜善为奸邪,马上就被赵构贬为凤州团练副使,相州汤阴人岳飞,当时还只是个微末小官,但仍不顾个人安危,上书反对朝廷的投降政策,却被朝廷以越权奏事的罪名开除军籍,其后只好孑然一身,直奔河北前线。
不过,尽管赵构对奉行投降政策情有独钟,但在刚即位的时候,仍需要用一些有名望的大臣来装点门面,于是就在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的同时,又将当时最具人望的李纲召入了朝中,官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诸臣之首。
六月初一,李纲来到了应天府,他以前没和赵构打过交道,并不知道赵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货色,所以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见面之后就向他提出了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内容:一,明确对敌方针。李纲认为如果马上出兵收复失地则实力不足,但议和也不可取,所以应该先对敌采取守势,在黄河、淮河、长江等地的险要之处设置防线,阻止金军南下,等国势振作之后,再大举出兵北伐。二,提议激励士风。李纲认为张邦昌身为国家大臣,不能临难死节,反而僭越称帝,罪在不赦,所以应该将张邦昌及其党羽明正典刑,以此戒谕天下。三,提议选择都城。李纲认为汴京是宋朝宗庙社稷所在地,为天下之根本,理应以此为都,但在汴京修缮完毕之前,可以先将长安、襄阳、建康设为陪都,带时机成熟之后再迁回汴京。四,提议完善内政。这一部分则是具体的行政措施,包括建议赵构修德,以副天下之望;建议赵构更换宰相不要过快,以保证政策的连贯性;建议朝廷不应该政出多门,应将权力集中到中书省等等。
这些提议,条条都是真知灼见,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政治理论界的最高水平,赵构听完也表示全面认可,随后又将李纲的表章发往中书省,命群臣参与讨论。
李纲是当时最富盛名的大臣,朝野内外都对他这次出山寄予了厚望,而当他这些条陈公布于众后,海内有识之士闻之欢欣鼓舞,都觉得中兴有望了。表面看来也确实如此,赵构最初几天对李纲还是非常重视,李纲建议由老将宗泽任开封知府,赵构同意;李纲又建议设立河北宣抚司和河东经制司,以一向主张收复失地的张所和傅亮出任长官,赵构照准;李纲还多次上书请斩张邦昌以泄民愤,赵构起先害怕会引起金人不满,所以只将张邦昌贬官了事,但后来查出有张邦昌夜宿福宁殿、并用宫人侍寝的违禁行为,便赐张邦昌自尽。
不过李纲与赵构的政治蜜月期没能维持多久,主要原因是这两个人的追求相差太远,根本就没有办法统一。李纲的政治理想是要振兴国家、收复故土、迎还二圣,并始终为此理想而努力。而赵构则只求金国不要派兵打他,土地丢多少都无所谓,脸面丢尽也在所不惜,只要能安安稳稳地当一个小皇帝,有吃有喝有美女相陪,其他的事情都不在考虑之内,两个人的心思根本就不在一起,又怎么可能长期合作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