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58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0-04-19 06:56:31

第三节收复襄阳

绍兴二年(1132年)冬,南宋襄阳府、邓、随、郢州镇抚使李横联合凤牛山寨翟琮的队伍大举北伐,向伪齐政权发起进攻。李横与翟琮这两支队伍,都不是南宋的正规军,部队缺衣少粮,装备极差,情况本来并不乐观,可是由于伪齐政权不得人心,以至两军刚一交战,就有牛皋、董先、张玘、董震、彭玘、朱全、牛宝等一大批伪齐将领倒戈投诚,使宋军进展非常顺利,短时间内就相继攻克了汝州、颍昌府、唐州、信阳军,收复了大片失地,甚至一度攻入洛阳,处决了盗掘北宋皇陵的伪齐河南府尹孟邦雄。刘豫见势不妙,只好向金国求救,金国便派元帅左都监完颜宗弼率兵来援,最终双方在开封城外的牟驼岗展开了一场恶战,结果宋军惨遭重创,从此一蹶不振。其后,伪齐皇帝刘豫趁机命悍将李成率军大举反扑,到次年冬天,伪齐军不但将失地全部夺回,还将此前李横控制下的襄阳府、邓州、郢州、随州等州府也全部侵占,致使南宋朝廷大为震恐。

襄阳地处长江中流,西接川陕,东扼吴越,地理位置极为冲要,这一地区失陷后,南宋的长江防线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缺口,不但失去了连接川陕的重要通道,就连设在临安的行朝也将受到伪齐军的威胁。而与此同时,伪齐还不断派出使者,与盘踞在洞庭湖一带的杨幺农民军相互勾结,准备实行南北夹击,一举灭亡南宋政权。如此不难看到,能否收复襄阳,化解敌军的攻势,就已成为直接关系到南宋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那么又有谁能担此重任呢?在这个异常关键的时刻,南宋君臣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这一希望寄托在岳飞的身上。

就当时而言,宋金东南战场上的军情并不紧急,南宋国内的几大将领,除吴玠远在川陕战场之外,张俊、刘光世、韩世忠都有条件出任收复襄阳的主帅,如论资历、官位、兵力,这三大将也都明显要比岳飞高出一块,可当宋廷讨论该派谁去收复襄阳时,参政知事赵鼎只是说了一句“知上流利害,无如飞者”,赵构和宰相朱胜非就纷纷点头,于是岳飞就被任命为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主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当时岳飞驻军于江州(今江西九江),离京西战场较近这一有利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应该还是在经过了前一阶段的大小战役之后,岳飞这一军界新秀已经引起了南宋朝廷最高决策集体的强烈关注。(注:京西地区为宋代京西南、北路的统称,指汴京以西,包括今河南西部、湖北大部及陕南一部分)

绍兴四年三月,宋廷正式受命岳飞率所部兵马,于麦熟之前收复襄阳等地,为了确保岳飞能够顺利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宋廷也动员了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给予最大程度上的配合。先是给岳飞扩充了兵力,将李横、牛皋、董先、李道等军都并入了岳飞的部队(李横因一直与岳飞同级,不愿受其节制,便率一万五千人改投张俊,是以岳飞收复襄阳之战,李横并没有参加),并将荆湖北路安抚司的崔邦弼和颜孝恭两部人马调拨给岳飞,此外荆南镇抚使解潜也派统制官辛太率军受岳飞指挥,这样岳飞所部的兵力便扩充到了三万五千人左右。除此之外,朝廷还专程派出户部员外郎沈昭远为岳飞筹措粮饷,赵构甚至亲自下诏给鄂州、岳州等地的监司和帅守,要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供应岳飞的军需物资,不得使其稍有短缺。最后宋廷又命荆南制置使王燮率军在鼎州(今湖南常德)一带牵制杨幺军,以免使其与伪齐军相互呼应,并命淮东宣抚使韩世忠率万余人马屯兵泗上,命江东宣抚使刘光世选出精兵于陈、蔡之间,为岳飞军大张声势,配合岳飞的北伐行动。

看得出来,南宋朝廷为使岳飞这次北伐得以成功,可称是想尽了办法,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然而当岳飞出兵之后,赵构君臣们心里仍是没底,整日忧心忡忡,生怕会有不利的事情发生,甚至就连极力保荐岳飞的参政知事赵鼎都上奏称:“陛下渡江以来,每遣兵将,止是讨荡盗贼,未尝与敌国交锋。飞之此举,利害甚重,或稍有蹉跌,则使伪境益有轻慢朝廷之心。”赵构甚至一再给岳飞下亲笔诏,不许称提兵北伐;不许谈收复汴京;如果敌人逃走,也不许远追;总之是在大力支持之外,又加了很多个不许,明显反映出赵构君臣在这场大战之前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首先是南宋这一届以赵构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主要的执政方针还是以投降为主,他们的最高执政纲领,仅限于维持眼前偏安一隅的局面,并没有更高的追求,当襄阳六郡失守后,南宋的存亡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所以只能出兵去争夺,但能否收复失地,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其次是岳飞的兵力也十分有限,总兵力只有三万余人,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刚刚划拨过来的,单以兵力而论,对伪齐军并不占有优势。而最关键的还是自宋金开战以来,宋朝方面丢失土地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而大规模的收复失地则一次没有,所以尽管南宋朝廷为这次北伐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对岳飞能否顺利夺回襄阳六郡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绍兴四年五月五日,岳飞率军抵达襄阳六郡中最南端的郢州(今湖北钟祥),派人向伪齐郢州守将荆超劝降。荆超原为北宋的班直,即皇帝身边的近卫军,武艺超群,人称“万人敌”,自然不好吓唬,一口拒绝了岳飞的劝降,岳飞得报大怒,于次日清晨亲自指挥全军对郢州发起猛攻。

这一战打得非常激烈,史载宋军“杀虏卒七千人,积其尸与天王楼相高”,尽管数字很可能有所夸大,但还是反映出敌军在此集结了重兵,而又遭到了宋军沉重打击的事实。战斗中,岳飞在城外建旗而坐,“忽有一炮石堕其前,左右惊避,先臣(岳飞)独不移足”。当日,宋军就攻破城关,荆超兵败之后投崖自杀,郢州即被宋军收复。

宋军收复郢州后,又兵分两路,一路由张宪、徐庆率领攻打随州(今属湖北),另一路由岳飞亲率主力直趋襄阳。五月十七日,岳飞抵达襄阳,伪齐悍将李成率部出城四十里,依江列阵,准备和岳飞决一死战。李成是伪齐的头号猛将,天生神力,能挽弓三百斤,双手使刀,所向无前。李成曾在宋朝当过弓手,还曾做过归信(属雄州,今河北雄县)的知县,北宋灭亡后,李成率众投了赵构,但有个道士骗他,说他有割据之相,于是李成发动叛乱。

李成跟岳飞是老相识了,早在岳飞隶属于杜充时,就曾对李成实施过打击,其后又在张俊的节制下对李成实施了多次打击,而且是每战皆胜,一直将李成打到在江南无处藏身的地步,只好去中原投靠了伪齐,所以说岳飞打李成是很有经验的,基本上就跟打自己家孩子一样,怎么打都有理。

这一次也不例外,岳飞一见李成军就失声笑道:“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李成偏要将骑兵列于江岸,将步兵列在平地,这不是瞎胡闹嘛!人数虽众,又能有什么作为?”于是命部将王贵率长枪步卒对付李成的骑兵,命部将牛皋率骑兵攻击李成的步卒,这一安排果然奏效,两军刚一交战,李成的骑兵就被宋军的长枪队成片刺倒,步卒又被宋军的骑兵挤进江里,李成控制不住败势,只好逃跑,襄阳随被宋军收复。

岳飞进入襄阳后,对部队进行了短暂的休整,此时宋军张宪部久攻随州不下,牛皋自告奋勇,请求带三天的军粮增援,将士们闻言都哈哈大笑,集体认为牛皋是在吹牛,结果牛皋未将三天的军粮吃尽,就将随州攻破,并生擒伪齐知州王嵩送往襄阳,碎尸于闹市,众将无不骇服。

岳飞出兵不到一个月,就收复了襄阳六郡中的一半失地,顿时将伪齐皇帝刘豫惊得坐立不安,只好再次向金国求救。可惜金国恰巧于数月前在仙人关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惨败,已无力对伪齐进行大举增援,只是派出刘合孛堇率一部金军前来助阵,算是略尽一下宗主国的义务。

孛堇在金语中部长的意思。金国实行猛安谋克制,规定以户为基本单位,每三百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为首领,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其中的成年男子,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自动转为军队,其首领就称为孛堇。具体到本战中的刘合孛堇究竟在金军中属于什么样的角色,因史无明言,难以妄加猜测,不过此人的名气不大,大致推算应该是金军的中级将领。

然而尽管如此,刘豫还是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精神,强发境内陕西、河北兵马数万人,交付李成,命他与刘合孛堇合兵一处,从岳飞手里夺回襄阳。李成与刘合孛堇屯兵邓州西北,列寨三十余座,准备跟岳飞决一死战。可是这种部队的战斗力较岳家军明显要差了一层,七月中旬,岳飞抵达邓州,在城外三十里处与敌军展开激战。岳飞命部将王万、董先连出奇兵,将敌军打得溃不成军,横尸二十余里,生擒金将杨德胜以下将佐二百余人,缴获兵甲粮草不可胜计,其后邓州也被岳家军收复。

岳飞这次北伐,主要对手就是伪齐悍将李成,在接连两次重创李成的主力后,战争也就毫无悬念了。七月二十三日,在王贵、张宪两军的掩护下,宋将李道收复了唐州,崔邦弼收复了信阳军(今河南信阳)。至此,这次北伐的军事行动就全部结束了。

岳飞襄阳之战,历时仅两个月,整个战役打得干净漂亮,远远超出了赵构的期望,无怪赵构在接到捷报后喜出望外,大声说道:“朕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当即加封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任荆湖北路荆、襄、潭州(今湖南长沙)制置使,屯兵于鄂州(今湖北武汉)。于是,年仅三十二岁的岳飞就成了继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吴玠之后,南宋诸将中第五个建节者,五大将分掌南宋军权的格局就此成形。

当然,岳飞襄阳之战的深远影响还远不仅于此,因为这是南宋建国八年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从敌军手中收复失地,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所以此战结束之后,无论是南宋朝野内外,还是那些身处沦陷区、饱受异族凌辱的同胞们都无不为之欢心鼓舞,纷纷认为恢复有望。而就在此战的不久前,吴玠也在仙人关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给川陕战场上的金军以沉痛的打击,这样南宋朝廷在中、西两大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已全面扭转过来,抗金斗争的形势出现了空前的好转。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