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3-25 14:51:28
八、 生活费用问题 –- 制度经济学的思考 (续)
谁在消费我们的钱? 说起生活费用,人们首先需要明确“谁在消费”。 每个人手里拿到的钱,并不是自己的所有应得收入,其中一部分已经被人拿走了,这本来可以作为人们的生活费用;每个人花钱卖东西的时候,东西的价格经常也不是东西本身的价格,其中一部分也已经被人拿走了,这本来也可以作为人们的生活费用。 那么,人们首先需要思考清楚,谁拿走了这些钱?而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最大的“财主”。人们的财富的相当一部分都要经过“大财主”的手,也就导致财富向这个“大财主”集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财主”是谁,从人们应得的生活费用中拿走多少,怎么把这些费用花出去,就成为社会消费的大头。 这个“大财主”消费的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潜力。
在中世纪,欧洲经济主要还是封建庄园制(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时候,人们的生活相当贫困。 而从十一世纪开始,基督教会逐渐取得对整个社会的主导权。个封建主将自己的收入十分之一捐给教会,就是“十一捐”。 另外,教会有大量的不动产,也在持续产生收入。 也就是说,教会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大财主”,掌控着社会上重要的财富来源。 然后,教会将大量的经济资源都去盖了教堂,造成教堂建设“热”,而且一热就是好几个世纪。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欧洲民众更贫困。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当时民众不用捐款盖教堂,而且大家都用来盖自己的房子,或者做其它的事情,那么当时欧洲会更富裕,经济也更发展。 如果说盖教堂是一种房地产“泡沫”的话,那么可以算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一了。 因为,耗费巨资盖教堂,从经济角度来说根本没有相应的回报。 但是,似乎没有人把建设教堂当做“泡沫”。 在二战后期,德国科隆的天主教会通过罗马教廷,要求盟军对德轰炸的时候,绕开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因此幸免,不过仍有损坏。 而科隆市作为盟军轰炸的重要目标,大多数教堂被损毁。 二战之后,科隆市立刻开始全面修复被炸的教堂。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欧洲,北美作为一个通过艰苦奋斗、勤俭冒险而成长起来的经济体,耗资巨大的教堂也比比皆是。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