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辉煌是有其内在背景的。 在军事集/权的情况下,皇帝杀有功之臣是不得以而为之的事情。比如说,像韩信这样的“文武全才”,即使被削去所有的功名利禄,但是本人还在,威名不倒。韩信被贬淮阴侯后,有一天,在街上闲逛时,来到樊哙家,樊哙“跪拜送迎,言称臣”还说,“大王乃肯临臣!” 可见韩信内在的强大。 可是韩信出门后却说:“生乃与哙等为伍”。 人们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说韩信看不起人,居功自傲,实际上这是nonsense。 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樊哙淳朴的性情,绝不会为这个事情生气,因为樊哙很清楚,所有人都很清楚,两个人的水平和能力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真正生气的是刘邦,而且刘邦不仅仅是生气,韩信的话让刘邦极为恐惧。 ,刘邦考虑到自己儿子将来要继位,韩信可能成为刘家“坐天下”最大的威胁。 如果韩信造/反,连鸿门宴直接顶撞项羽的樊哙都不敢与之对/抗,更不用说其他人了。所以,韩信是个比项羽还可怕的威胁,必须要杀掉韩信。 最后,假吕后和萧何之手,而且诛韩信三族。这样的情况就形成了“武大郎开店”,矬子里面拔将军,而且是罐子里的王八 --一代不如一代。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看上去折腾得很热闹,似乎辉煌一时,但实际上是“穷兵黩武”,损耗惨重。 为什么,因为汉武帝的军事制度,以及相应的用人问题。 从贞观开始,唐朝都是用比较少的兵征讨北部突厥和东北部的高丽,然后都是大获全胜,唐太宗说:“李靖、李勣(徐茂功)两个人,都是古代韩信、白起这样的人物,卫青、霍去病哪里赶得上!” 那么,李靖、李勣在贞观时期并不突出。 因为李世民的团队太强大,就拿魏征来说,在朝堂之上,魏征经常与李世民和其他官员唇枪舌剑,屡次让李世民的政令作废,单凭这就让李世民少犯了很多大错,节省了无数的资源。 李世民在不听魏征而犯大错后,也会非常后悔。而李世民自己没有看到的,最后悔的可能就是没有听魏征之言,处理北面边境上的胡人,最后成为唐朝覆灭的关键原因之一。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