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的时候,天气能够让中期的粮食产量进一步降低。 天气不仅受地球的大环境系统影响,也与当地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中国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中南地区多次冰灾,重庆数年夏天的高温干旱。 这些不仅仅是整个地球大气候的变化,而更可以看作地区生态改变而形成的极端天气。 随着中国生态系统的毁灭性破坏,必然会反过来影响到气候和天气,进而严重影响到粮食生产。 2009-2010年的西南大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说明水资源最丰富的西南地区,也开始遭受到因为生态毁灭造成的旱灾。 据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3月20日,西南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云南省政府预计,全省小春粮食因灾减产50%以上,甘蔗减产20%以上。在西南大旱的同时,北方经历了严冬和几乎没有春天的天气。 这样的天气状况,让华北不少地方的作物受损。 不过,由于2009-2010年冬天,华北的降水比较丰沛,保证了土壤的墒情,虽然粮食减产,但是减产幅度不太大。 当然,低温和潮湿会引起粮食品质下降,等于间接降低了粮食产量。 如果把西南和华北联系起来看,那么就会发现系统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自古以来气候比较温和的地区,越来越表现出区域不均衡和地区性极端。 尤其是当植被破坏之后,局部地区在没雨的时候就干旱,下雨的时候就水涝。 从整个中国的角度来说,越来越表现为南旱北涝,或者南涝北旱的天气格局。 从2010年夏天开始,华北经历长期高温天气,而且丰沛的降水开始明显减少。 深秋入冬之后,华北大部基本上没有降雨。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统计: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12日,华北大部、黄淮等地降水量普遍在50毫米以下,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六省区域平均降水量仅40.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3%,仅次于1970年,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少。 长时间降水偏少,致使华北、黄淮等地出现不同程度气象干旱,山东西南部、河南大部等地为重旱,河南局部地区达特旱。其中,北京至今(2011年1月18日)仍未出现降雪。北京常年初雪日期为11月29日,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晚初雪日期是1983年1月29日。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