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4-20 13:28:04
自咸安二年(公元372年)七月司马昱驾崩、孝武帝司马曜继位,一直到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桓温一直呆在姑熟,冷眼旁观着建康城内的一举一动。
他是真如他奏表上所说的那样“朽迈疾病,惧不支久”,在姑熟生病了么?当然不是。桓温曾经说过“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之类的豪言壮语,让我们记忆颇深,然而,我们考察他的行为,尤其是在他的晚年,却一直是非常小心谨慎。如今他权倾内外,不仅在名义上成为帝国的最高统帅,而且,在实际上也几乎掌握了东晋全部的军队,即使如此,他依然十分谨慎,不敢在建康久留。我们从《世说新语》的一则故事上,就能看出这一点:大约就是在此期间,有人问桓温王坦之与谢安之间的优劣。桓温开口想说,可是,话到嘴边却又咽了下去,笑着说:“你喜欢传话,我就不告诉你。”在这种小事上桓温就显示出如此的谨慎小心,更何况其他?性格谨慎,当属于第一个原因;其次,形势使然。王坦之撕毁司马昱诏书,另外写就了让桓温按照诸葛亮、王导的故事辅政,一方面,司马昱死得突然,司马曜继位得迅速,桓温已经没有回旋余地,此时,时过境迁,他再想废黜司马曜,已经与他废黜司马昱的意义相同;另一方面,诸葛亮、王导是忠臣的楷模,以此故事,对于桓温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规格,而且,也是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又有谁天生就想遗臭万年,而不想流芳百世呢?第三,顾及自己的后事。咸安二年,桓温已经六十一岁,此时,他与王敦末年的心境大约是相同的,我们还记得王敦末年,根本不愿与晋明帝对抗,究其原因,还是要为自己的家族留一条后路。桓温也是如此,东晋朝廷数十年来都是大大小小的门阀士族之间合作的产物,其间不乏争斗,但总体上维系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要想打破这种平衡,除了拥有军队之外,还要争取各大族的支持,失去了这种支持,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另外,连年来的北伐行动,尤其是桓温的枋头之败,不仅使桓温威望降低,更重要的是东晋下层民众已经苦不堪言,如果再得不到大族们的支持,后果不堪设想。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