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6-13 18:21:30
八十七、崔浩之死(2)
崔浩及其一门残酷被杀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是因《国史》,那么,既然《国史》如此不堪,为什么拓跋晃还对刊石赞赏呢?假设崔浩所修的《国史》真有让鲜卑贵族可以指责的地方,那么,这些地方又可能出现在哪里呢?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继续我们的质问和发掘。
由于史料闪烁其词,我们只能推测,如果是《国史》某些内容触犯鲜卑贵族的忌讳而招致崔浩被杀的话,那些内容可能会是什么:一是鲜卑起源问题。现存版本《魏书》将拓跋贵族乃至鲜卑族族源说成是来自黄帝次子昌意的小儿子,而根据《宋书》和《南齐书》则称拓跋鲜卑是匈奴种,来源于西汉降将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外篇·杂说中》“后魏书条”中称:“又崔浩谄事狄君,曲为邪说,称拓跋之祖本李陵之胄。当时众议抵斥,事遂不行。或有窃其书以渡江者,沈约撰《宋书·索虏传》,仍传伯渊(崔浩字)所述。凡此诸妄,其流甚多,倘无迹可寻,则真伪难辨者矣。”也就是说,刘知己判断,南方史书对拓跋鲜卑族源的说法,是参考了崔浩所撰《国史》的,并且,《南齐书·魏虏传》还称:“虏甚讳之,有言其是陵后者,辄见杀。”也与崔浩被杀相互印证。那么,崔浩为何要替拓跋鲜卑制造一个李氏先祖?而假如崔浩曾经这样制造,拓跋鲜卑为什么会非常恼火(北人咸悉愤毒)呢?首先,崔浩试图建立一个士族等级森严的社会,让西晋以来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得以恢复,据《魏书·卢玄传》记载:“司徒崔浩,玄之外兄,……浩大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玄劝之曰:‘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浩当时虽无异言,竟不纳,浩败颇亦由此。”与此同时,崔浩还试图以潜移默化的办法促使鲜卑进行汉化,以汉文化改造并同化鲜卑族群,那么,给拓跋皇族寻找一个既尊崇又符合整体汉化进程的先祖,就成了他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最终将这个先祖定位于李陵,这与其通盘考虑有关:拓跋焘已经接受了道教太平真君的称号,寇谦之献上的《录图真经》即为神人李谱文所赐,而老子(太上老君)李耳就是汉族李氏的先祖,把拓跋贵族美化为国教神人后裔,符合崔浩“谄事狄君”的逻辑轨迹。但这种安排只是崔浩的一厢情愿,本来在北魏国内就有佛教与道教、国人与汉人、胡化与汉化之争,而将李陵托为鲜卑祖先起码会产生以下让人能够攻击的口实:拓跋鲜卑是汉族与匈奴族的混血儿,而这两个种族在鲜卑贵族看来都不值一提,当然会打击鲜卑贵族的自尊心。因此,如果《国史》案是崔浩被杀的导火索的话,这极有可能是一个原因;二是拓跋珪及拓跋什翼键时代的丑事:集中体现在拓跋部曾被灭国;拓跋什翼键被儿子弑杀;拓跋什翼键有可能纳了自己的儿媳;拓跋焘的爷爷拓跋珪有可能是他爷爷拓跋什翼键的儿子;拓跋珪强娶自己的姨母等等。然而,据《魏书》记载,崔浩本人非常小心谨慎,他的书法很好,他人托他书写急就章,中有“冯汉强”三个字,他总是要改为“冯代强”,以示尊崇北魏。如此小心谨慎的人岂能不知邓渊国史一案?且据高允称,崔浩《国史》的拓跋珪以前历史都采用邓渊史书,崔浩、高允只撰写了明元帝拓跋嗣和太武帝拓跋焘两朝,而且崔浩仅仅是总负责,因此,《国史》会出现拓跋部早期这些丑事的可能不大。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