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7-03 14:47:06
然而,时间不等人,虽然拓跋焘挪过了卯年,但紧接着到第二年,即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年初,拓跋焘就死去了!
对于拓跋焘的死,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病死。《宋书》和佛教书籍上则称拓跋焘是病死的,一般认为,这也许是南方史家根据错误传闻误记,而采信谋杀一说。二是谋杀。《资治通鉴》和《魏书》是这样说的,但二者稍有不同的是《资治通鉴》称,拓跋焘后来发现拓跋晃并没有罪,非常懊悔,而《魏书》则只是说拓跋焘追思儿子。凶手就是在拓跋晃之死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宦官宗爱,他担心被拓跋焘所杀,为了自保,开始密谋要杀死拓跋焘。南方史书给出的脉络是:魏军南下爆发大规模的传染病——拓跋焘得了痢疾——拓跋晃有罪并企图抢班夺权——拓跋焘诈死,骗他来到鲁口(?或者平城宫中)——抓获赐死——拓跋焘病死。北方史书给出的脉络是:宗爱与拓跋晃有矛盾——诬陷拓跋晃成功——拓跋焘杀死东宫有关人员——拓跋晃忧愁而死——拓跋焘事后发现拓跋晃没有罪,很后悔——宗爱担心被杀——主动出击杀死了拓跋焘——拓跋焘死后,大臣们在册立嗣君问题上有分歧——宗爱骗杀其他大臣、立了拓跋余——宗爱独揽大权——拓跋余欲从宗爱手中夺回权力,宗爱先发制人杀死了拓跋余——其他大臣迎立了拓跋晃之子拓跋濬。不过,采信谋杀说,不是没有疑问的:一是如前所述,我们更倾向于采信南方史书的记载,即:从种种迹象表明,拓跋晃是有罪的,那么,既然拓跋晃有罪,就无从谈起拓跋焘后悔,也就不可能出现宗爱担心被杀的事情;二是退一步讲,如果按照北方史书记载的,是宗爱诬陷的拓跋晃,那么,既然拓跋焘知道了拓跋晃是无罪的,宗爱肯定是有罪的了,以拓跋焘的性格,决不会仅仅“追思”拓跋晃而不对宗爱采取措施,给宗爱对自己下手的机会;三是如果宗爱一手主导了诛杀拓跋晃一案,在拓跋焘在世时,也许他对拓跋晃之子拓跋濬的生死无法置喙,但当拓跋焘死后,宗爱不会不知道留下一个曾经的嫡长孙拓跋濬,将是一个怎样的威胁,况且,此时的拓跋濬已经是13、4岁的人了!宗爱岂能坐视不顾?有人以彼时拓跋余已经登基,拓跋濬没有皇位威胁为由,提出这是宗爱放过拓跋濬的原因,这一说法貌似合理,但却经不起推敲,因为,如果承认拓跋晃大狱是源于宗爱的话,拓跋濬与宗爱之间是有着杀父之仇,且拓跋濬是否有皇位威胁,还不是宗爱急于考虑的事。四是史书关于宗爱是如何杀死拓跋焘这一关键史实,语焉不详。对照后来宗爱诱杀其他兰延等其他大臣、杀死拓跋余等,参加人数、方式均有明确记载,唯独这里的记载非常简单;五是在拓跋焘死后,朝廷等大臣并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只是因为嗣君未定而“秘不发丧”,这让人觉得更象是一个正常死亡事件;宗爱即使在内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但是,他并没有掌握禁卫军,也没有外廷其他权力,如果象《魏书》所云是宗爱弑君、拓跋焘暴崩的话,北魏整个朝廷为何却显得异常平静?回想拓跋焘祖父拓跋珪被亲生儿子拓跋绍弑杀后,北魏朝廷即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如今却如此平静,令人十分不解,这只能说明:拓跋焘有可能是正常死亡。有了上述几点疑问,我们反过来审视《魏书》设计宗爱杀死拓跋焘的内在逻辑: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还是北魏后世大多数帝王都是拓跋晃的后裔,这使得史书给拓跋晃掩饰成为可能;其次,宗爱只是一个宦官,无根无党,出身不详,更没有后嗣,后来又被杀掉,在他身上编造故事,无法考证;第三,如果要掩饰拓跋焘、拓跋晃父子相残的丑事和拓跋晃的谋反行为,就必须说拓跋晃是无罪的,拓跋晃之死是一个冤案,拓跋焘是受人蒙蔽才弄死了儿子,这样,就必须有一个反面角色;而设计拓跋焘是宗爱所杀,将宗爱弄成一个弑君者,就让以后诛杀宗爱、迎立拓跋濬显得非常正当,也掩盖了拓跋焘死后,北魏宫廷内部错综复杂、毫无正义可言的权力斗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