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8-17 11:11:47
用人权一直是皇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吏部尚书一职非常重要,孝武帝担心吏部尚书在用人问题欺瞒自己,一直考虑如何将吏部尚书职权削弱,大明二年六月,他下诏专门阐述了吏部尚书的重要性,以一个人充当选举天下贤才的重任,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命令同时设置两个吏部尚书,以相互制衡。诏书下发以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为了争取朝廷主流意见的支持,他另外又给太宰刘义恭写信说明了设置两名吏部尚书的原因:我也知道因循守旧很容易,改革旧制往往会让人生疑,但是,在选拔官吏时,吏部尚书过去一直是与录尚书事一同商量确定的,这都是因为以一个人的能力,往往难以做到周全,且会有争夺威权的嫌疑,不应当专门交给一个人。前不久,我们撤销了录尚书事一职,这样以来,这项工作就成了吏部尚书一人的事情了,如果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求告无门的现象,如果设置了两位,就不会出现这种弊端。他还说,分割扬州和荆州的时候,自己就有了此意,只是当时考虑到一时间改革的措施太多了,众人都感到惊讶,所以才暂时没有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刘义恭当然不敢有异,于是,不仅设置了两个吏部尚书,以谢庄和顾觊之为吏部尚书,而且还撤销了五兵尚书。五兵尚书在隋唐以后改名为兵部尚书,自曹魏开始设置;据《宋书·百官志上》记载,五兵是指中兵(京师部队及宫廷禁卫军)、外兵(地方部队)、骑兵、别兵(少数民族部队)、都兵(负责仪仗鼓吹的部队)。孝武帝在削弱大臣的权力的同时,还千方百计地提高身边近臣们的地位。晋代的时候,散骑常侍的地位与侍中差不多,都非常尊崇,由于这一职务不负责具体事务,只是皇帝身边的顾问,慢慢的选用的人名望都轻了,这一职位也随着显得可有可无,一些寒人比如徐爰、乐询、戴明宝等人也都是散骑常侍,孝武帝继位以后,为了提高身边亲随的地位,在孝建三年专门下诏称:“散骑常侍为皇帝亲随,设置该官就是为了给皇帝出主意、提建议,位置实在很重要,过去,在选拔散骑常侍的时候,要提高规格。”当时的吏部尚书颜竣就推荐了临海太守孔觊之和王彧二人,孔觊之是曾经弹劾过徐羡之的孔琳之的孙子,而王彧,前已说过,字景文,是琅邪王氏,其父亲王僧朗,在宋文帝时期做过湘州刺史,王彧过继给伯父王智,王球是王彧的堂叔父。王彧长相俊美,喜欢清谈,与谢庄齐名,宋文帝对他很看重,给自己的第11子也取了一个彧字,还为刘彧娶了王彧的妹妹王贞风为妻。宋文帝的五妹新安公主离婚后,宋文帝打算将他嫁给王彧,却遭到了王彧的坚决拒绝。对于孝武帝的这个举措,蔡廓之子、侍中蔡兴宗对人说:“吏部非常重要,而散骑常侍却清闲,仅仅改变人选,而不赋予实权,即使是皇帝想提高他的地位,人心也难以改变。”不久以后,散骑常侍的地位再度降低,而吏部尚书的地位依然尊贵。《资治通鉴》引用裴子野的话说:“从古至今,选人用人历来都非常困难,上古时期的圣王也都说过。周王朝对人才的选拔是从学校就开始了,通过学校培养,然后,由当地进行评议,再由地方官上报到中央的六个部门里,最后呈报给周王任命;汉朝时期,在发现和选拔人才方面,先由地方政府搜集贤能之士们的事迹,呈报给中央的太傅(皇帝师傅)府、太尉(总司令)府、司徒(总理)府、司空(最高检察院)府、大将军(总司令)府这五个府里担任办事员,由三公来考察他的人品及工作能力,由尚书们向天子呈报,这样以来,一个人要脱颖而出,就必须经过很多人的考察,所以,为官之人大多都比较称职,很少会败事的。但从曹魏到晋代以来,就不是这样,教训很多。那些表面忠厚,内心险恶的人,即使察言观行,还担心难以了解全面,更何况是成千上万的官员,仅仅凭一面印象,由一个部门主管,这当然会让跑官要官之风盛行,根本没有办法遏止。跑官要官的人势在必得,胁肩谄笑,贪污狼藉,官场上再无廉耻,也没有了谨慎宽厚的操守,官员贪污邪恶,国事由此而败,社会由此动乱。这种官场氛围,即使是舜帝当皇帝,舜帝的名臣龙当大臣,要想治理好国家也是不可能的,何况是后世的平庸之辈呢?孝武帝虽然将吏部尚书一分为二,但却不能采用周王朝和汉代的制度,又有什么用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