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间团粒之间的差别形式就是两者之间的“
关系”
;接近极限附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差别形式被作为“
规则、规律
”或“
逻辑
”。
12.4.2 分析与归纳
一组元间团粒每一次比较就会产生两个值,一个是比较者之间不同的部分,一个是比较者之间相同和相似的部分,既差值和共值。共值也可看作是差值的反向表达,因为两者是互补的。
按照传统,我们可以把专门获取元间团粒之间差异之处的方法称为“分析”方法;把专门获取元间团粒之间相同之处的方法称为“归纳”方法。分析和归纳都要通过比较才能实现。
差值的差值再次比较就会进一步分解元间团粒,往复进行最终会达到元间团粒分解的极限,达到0和1这样的差别极限,除了表明有没有差别之外,不包含任何差别的形式,接近了纯粹差别。
所谓共值的共值是指两个共值性元间实体所共同拥有的共值。按照这个模式,不断寻求共值,最终得到的是所有元间实体中共有的一种形式,也就是最一般的元间实体。
但是,正如我们过去曾经相信“一般性、普遍性事物寓于特殊性、具体性事物之中”一样,我们获得“共相”的途径是对具体元间实体的分解,从具体事物的元间实体中分离出它们共有的部分,再从共有的部分中找出下一层次共有的东西。每向下进行一个层次,所得到的共相性元间所具有的普遍性程度就越高,就被更多的具体元间所共有;同时这个共相本身的内容就越小,越简单,越纯粹。直到达到简单性极限。在我们这个论域里,最简单最纯粹的元间实体是0和1,是纯粹的差别和纯粹的差别者。也就是说,从这个世界中用归纳方法得到的最普遍的共值是差别与差别者。
分析的方法和归纳的方法在极限状态时又重新重叠在了一起,都得到的是同一个结果。
在外源性的具体元间和极限状态的纯粹元间之间是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层次,是具体的分析和归纳程度。
每一个归纳的层次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同普遍性程度的元间结构。不同层次的元间实体相互可能具有种、属关系。同一层次的元间实体相互具有平行关系。
由于抽象元间的分解并不一定把具体物质团粒的结合点作为分解点,所以,通过抽象元间的比较产生的分析与归纳与具体物质实体的分类与归纳结果不一定重合,可能是两种有差异的分析与归纳的结果。
12.4.3 符号
不同的运算体系,基本元间团粒的大小和形式设定不同,但是都需要归化为相对统一的格式才能方便交流。在冯.诺依曼体系里,所有的元间团粒都被表示为基本差别的积累,表示为二进制数字的编码,所有的元间团粒都被符号化了,所有的差别形式被变换成符号的积累。这是第一层意义上的符号。
所有从感觉器官进入的元间团粒和比较过程中新生成的元间团粒都要被存储记忆下来,都要分配具体的存储位置,为区别这些存储位置就应赋予每一个存储位置以特定的地址,这个“地址码”也是就是这个元间团粒的
名称
,就是代表这个元间团粒的
符号
。名称作为元间团粒的代表,其本身也成为了元间团粒,名称不仅代表特定的元间团粒,构成第二层次意义上的符号。
而且,名称本身作为元间团粒,互相之间又形成了新层次的差别者。这又是一层意义的符号。
日期:2010-11-01 12:15
附: 认识论的研究方法
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主要探讨人类认识世界的机制和过程、人类认识的可能性和限度。由于认识以世界为对象,人本身属于世界的一部分,认识过程就是世界自己在认识自己,所以认识论又和本体论紧密地纠缠在了一起,成为一个延绵几千年的古老话题。
认识论问题之所以还在被作为一个哲学话题,是因为目前的科学手段仍然没有达到可以彻底揭示认识过程的程度,为推理和猜想留下了余地。相信,随着科学技术和理论的进步,这种局面将迅速改观,不仅哲学的研究正越来越多地仰仗科学成果的启示,最终解开认识论之谜的当然不会是哲学方法,这个奖杯将属于科学家。
认识论问题最终被归结到对象世界和大脑的关系上,而大脑对我们来说基本上还是一个谜,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彻底弄清楚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环节的结构和过程,彻底弄清楚每一个环节互相之间的联系方式以及整体的相互关联方式。可是,即使是目前最先进的核磁共振等微创伤、微干扰方法,检测大脑工作过程的分辨能力也才只达到了毫米级,离脑神经元的尺度还差近万倍,还相当遥远。而且,单元细节的研究和系统的研究是两个不同方向的课题,我们对于大脑系统的了解并不比对单元细节的了解多多少。认识论作为科学才刚刚起步。
在最终答案到来的几千年中,我们一直是在使用“黑箱方法”研究大脑之谜,研究认识之谜。
1、内省
因为我们具有自我意识能力,自己可以体会自己对外来刺激的响应过程和思维过程,体会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而这个过程恰恰又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所以,内省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至今仍有意义的方法。可以说,在内省方法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认识论的初步框架。
2、行为
大脑是一个相互作用者,对外在对象给与的刺激会产生变化和反应,这种变化和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大脑黑箱中信息处理的过程,但是可以把输入的刺激和输出的行为进行比较,直观到这两种元间之间的差,这个差值应当对应于黑箱里的内容。
3、语言
语言是行为的一种,但是与其他行为不同,语言是抽象元间,是大脑思维过程更直接的表达和输出。语言的规则中蕴含了思维的规则,蕴含着大脑的运行规则。进一步,如果大脑是自然的产物,大脑的运行规则是由自然的运行规则所规定、所形成的,这样,语言规则就蕴含了自然规则。这就提示我们,语言规则作为抽象元间,可能就是自然元间的抽象形式,至少两者之间有互补或某种意义上同一的可能。因此,语言研究不仅具有探讨思维过程和规则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本体论研究的意义。
当然,尽管语言中携带了大脑的元间,携带了自然的规则,但是还没有直接理由断定这就是大脑后台工作的过程,就是自然规则本身。语言并没有泄露世界和大脑的全部秘密。
4、模拟
由于世界和大脑的同源性,世界中其他的事物和大脑可能拥有或遵循相同的规则,元间的抽象性使得用其他物质方法、其他元器件搭成的体系实现类似大脑功能成为可能,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也不断创造着新的奇迹。
已知的、人造的箱子是“
白箱
”,被类比的箱子、未知的箱子是“
黑箱”
,两个箱子对同一种刺激产生相同的反应,就有理由相信白箱中的内容可能和黑箱中的内容相同或相似。这就是“图灵测试”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