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前三条,当时社会对李嗣源称帝相对能够接受。有了后一条,后世史家也有意回避,不愿意让这些堪称明君的政绩和兴兵篡位联系起来。从《旧五代史》开始,就淡化了李嗣源也是通过兵变取代前朝这一点。后人看到一个军爷、基本不识字、又出身“蛮夷”,政绩居然直逼汉家帝王,都比较欣赏甚至惊讶,也就没人较真。这也表明,世间自有公道。
总体看,这一期间朝代更迭模式的特点很明显:
更迭方式都是黄袍加身版的兵变;
更迭领袖都是前朝统兵大将;
更迭异常频繁,欧阳修在新《五代史记序》中概括为:“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赵匡胤曾经概括为:“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 所谓八姓,除上表中所列六位外,包括被朱温取代的李唐,还有事实上取代了后唐的李嗣源。
新朝存续的时间都很短暂。共存续52年,以五个朝代算平均不到11年,以六个算平均不到9年。宋朝不应计算在内,虽然也是兵变开国,但享国长久恰恰是系统的、成功的对君主制度实施反兵变改造的结果。
这一时期,大家都选择黄袍加身版的兵变来实现朝代更迭,表层原因是传染,深层原因是制度、是这一时期的社会适宜这种方式。
传染,在郭威和赵匡胤之间表现得最明显。后汉乾佑元年(948年),22岁的赵匡胤应募投军来到郭威帐下,后周广顺元年(951年)补为禁军禁卫班直,任东西班行首。当郭威950年年底发动兵变的时候,赵匡胤的职务不会比这个更高。这样兵头将尾的小军官,一般不会有独立行动的机会。这也就是说,在澶州兵变的队伍中,在那些“登墙越屋而入,请帝为天子”的军士中,极可能就有年轻的赵匡胤。郭威的行动对于赵匡胤,等于是一堂真实的案例课。所以,赵匡胤后来的兵变,从策划到细节,都是原封不动复制郭威的兵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