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51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有时候,道德使命感也可以构成一种隐权力。贴一篇以前写的杂文,没有收入隐权力系列。

道德丰碑下的殉葬品

南宋末代状元文天祥被元王朝杀害前,曾留下一首“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文天祥的道德自许,也是儒教意识形态下正统读书人的精神写照。儒家赞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身家性命与仁义忠节相比,是不十分值钱的,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芸芸众生逝世了,如烟云消散,不留痕迹;舍生取义的圣贤后裔们则在身后竖起万人景仰的道德丰碑。

我读史书时,每遇到一座这样的道德丰碑,心头总是油然生起崇敬之情,直至有一天,我发现,这光彩夺目的丰碑不单由烈士的血肉筑成,底下还垫着被烈士拉来殉葬的累累白骨。每念及此,对先贤的道德形象难免就暗生了疑窦。比如,南宋末年,文天祥被掳后,陆秀夫与张世杰一道,共撑危局,1279年3月,南宋小朝廷与元军在广东崖山海面决战,宋军败,陆秀夫自觉护驾无力,决心以身殉国,乃先驱妻子入海,哭拜幼帝:“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然后抱起九岁的小皇帝,以匹练束在一起,用黄金玉玺坠腰间,从容投海,完成了舍生取义的最后一个规定动作。对陆秀夫而言,他的死已经成全了自己的千古忠名。如果陆秀夫孤身蹈海,我会对他保持完整的崇敬,可是,想到陆的妻儿,不是死于敌手、也不是为敌所掳,而是被丈夫驱逐投水,还有一个尚不懂世事的九岁小皇帝,也糊里糊涂“当为国死”,成为陆左丞相的道德殉葬品,我心里实在纳闷:为着一个崇高的道德目标,决意殉道的人是不是就可以要求旁人跟他一样舍生取义?舍生固然可取义,杀身固然为成仁,然而,“取义”、“成仁”是不是可以成为舍他人之生、杀他人之身的正当理由?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