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经济作为一种财产的组织形式, 它能够使垄断财产分散化, 同时又使个人财产社会化。恩格思在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时对股份制经济做了大量的论述,他也曾把“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解释为对生活资料的占有, 这个解释是完全合乎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的。因为马克思是在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分析的基础上, 未来社会将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一个没有商品关系的社会,人们所具有的当然仅仅是生活资料。但是,换一个社会背景,如果那里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生活资料向生产资料的转化就是一件很容易的经济过程。我们都看到,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某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界线是很难划分得清楚的, 一栋房屋, 可以作公司办公用地, 也可以作生活住宅; 一笔资金, 可以购买各种生活用品, 也可以进行投资, 成为可以增值的生产资料即资本。节余的生活资料更可以以货币形式来进行投资,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劳动者一旦将自己的生活资料以价值的形态投入生产过程,那他不但是劳动者, 同时也就以股东的身份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他们和公司的管理者在协作和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 实实在在的在“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因此,拘泥于恩格斯的那种解释,就会陷入空泛的理解。但如果将恩格斯“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直接解释为私有制,那也是不够严肃的。在市场化改革起步时邓小平曾经主张,让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起来。但那时,他似乎就没有预见到生活资料向生产资料的转化,没有预见到劳动致富后的剩余资金一旦转化为资本,资本致富的速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差距会快速扩大。劳动致富与资本发家,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思维方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生产资料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由于生产资料本身就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的产品,也是商品,所有者本身客观上就存在着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且是一种排他的私有权。具有了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并不等于他同时就会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他的劳动力只能与别人拥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开始劳动生产过程。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具有了生产资料却劳动力不足,同样也不能开始劳动生产过程。劳动力是商品,但生产资料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人们对其所有权的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作为资产要素所有者即资本所有者并非多余。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