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說話者之間社會關係改變,言語形式也會跟著改變。當說話者擺脫集體層面、團體中的社會身份地位時,說話時個人的差異性才能獲得重視。當個人內在意圖和經驗成為說話的主要重心時,集體共享經驗退卻,整個語法與語詞的選擇範圍與層次變得寬廣,語句組織與安排也變為精緻而複雜,以充份表達個人內心的想法,語意也就不再從集體脈絡來理解,而必須從說話者本身來理會。不同於限制型符碼從集體共有經驗來認識個人,精緻型符碼讓人注意到說話者本身的獨特性。精緻型符碼容易激起「我」重於「我們」的次文化,個人勝於團體的心理現象,凸顯對個人差異的尊重,因此精緻型符碼建立在有機連帶的社會關係之上。對比之下,精緻型符碼傳遞的是個人的象徵符號,而限制型符碼傳遞的是集體的象徵符號。
從社會化角度來看,當一位兒童習慣於某種說話形式,或是學到規約其言語活動的精緻型或限制型符碼時,意謂著他同時也習得特定符碼所要求的社會關係形式,以及一種在團體中的社會自我、角色和認同形式 。是故,「每當兒童說話或是聆聽時,社會結構就會在其內心中受到強化,而他的社會認同也會得到塑造。社會結構透過兒童自己的語言表現成為兒童的心理實體。」
基於上述,兒童語言社會化最初單位-家庭,它的社會關係形式就成為習得限制型符碼或精緻型符碼重要的基礎。伯恩斯坦從家庭角色結構所構成的社會關係探討符碼社會化的問題,認為家庭可以區分為地位型與個人型兩類。地位型家庭,其成員的社會身份地位取決於外在的年齡、角色和年齡關係,成員之間明確固定的地位是家庭成員的差異和權威結構之基礎。地位型家庭的兒童對於人的社會屬性較為敏銳,強烈獲得社會身份地位感而犧牲個人的自主權。相對地,個人型家庭的成員關係是以個人差異為基礎,角色界線較為模糊而有彈性,成員社會身份地位不再作為權威準則。個人型家庭的兒童對於人的差異性較為敏感,有強烈的自主感,社會身份地位感較弱。因而,基於家庭角色結構的不同,地位型家庭具有機械連帶的特徵,較可能習慣於限制型符碼,而個人型家庭有著有機連帶的特性,所以以精緻型符碼作為溝通原則。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