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统一在一起,从而把马克思观察世界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统一在一起。对此,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的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7] “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单单由于这种历史观,也就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8]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来看, 唯物史观作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总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所以,恩格斯说,“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以这个方法作基础的,这个方法的制定,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 [9]
依据唯物史观的总观点,《资本论》从历史上和实际上摆在人类面前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阐释了这种关系框架(最初表现为劳动方式)中的人类活动、劳动、活劳动、人类主观能动性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构建科学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人类活动、人类劳动、劳动,指的是人类在发挥自身潜力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一种运动状态或能量释放状态。[10](2)这种“状态”表明,劳动是一种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死劳动”相区别并相对立的“活劳动”。[11](3)从自然界演化的视角看,活劳动是一种与“死物质”相对立的并能够引致地球特别是其“生物圈”发生重大的地质变化[12]的“活物质”;[13]从人类演化的视角看,活劳动的特殊能量来自人类独有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类劳动独有的社会形式(即生产方式);[14]在这里,需要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和历史关系的总和,人的劳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社会形式(即生产方式)才能进行,这是唯物史观对以往政治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基础最重要的批判。(4)随着人类活动能力体系和社会关系体系的发展,人类活动或劳动无论在其内涵(智力和体力)方面还是在其具体形式(社会分工体系)方面,都与时俱变并越来越具有现代化含义。在这里,笔者强调指出如下三点意见:其一,我们对“劳动”概念的认识,不仅要同“人类活动”建立起联系而且还有同“与时俱变”建立起联系;因为经济学界之所以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争论不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静止的”并且是传统农民“千古不变”的那种“静止的经验”来理解马克思科学体系中的“劳动”范畴,于是在思维上始终把“劳动”理解为传统社会中的“劳作”,例如,扫地、人工播种、人工纺纱等等;其二,我们并没有建立“劳动”是必须嵌入一定生产方式框架之内才能进行的“人类活动”,如此这般,如何能够正确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中的三个核心问题:“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如何创造价值”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创造价值”的问题呢?其三,造成以上这两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并没有建立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5)由于人类活动或劳动发生在自然与社会交错关系中,所以人类活动、活劳动本身及其与之相联系的所有因素都具有自然与社会的二重性。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