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军队方面,中国第13兵团和“铁三角”地区的北朝鲜军冒着联合国军的空中打击,星夜兼程地顽强南下,历尽艰辛,终于在12月20日前后陆续进入三八线以北的位置,和“B线”上的联合国军形成对峙。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除了在三八线上进行一些零星的小规模交火外,并没有再进行更大的行动。这样,到1950年12月下旬,除襄阳一地外,三八线以北的全部土地都已回到北朝鲜一方的掌控之中(东线联合国军于12月24日撤离兴南,后将详述)。从12月5日联合国军放弃平壤到12月下旬联合国军撤至三八线以南,美第8集团军在短短十几天内不战而退地南撤了大约200公里。这完全是被吓破胆的麦克阿瑟所一手造成的结果。斗志并未丧失的美第8集团军中下层官兵们对此感到了深深的耻辱——他们身为军人的尊严被严重地挫伤了。在美国国内,美第8集团军的200公里狂退引起一片哗然。人们纷纷对麦克阿瑟和美第8集团军施以无情的口诛笔伐,称“麦克阿瑟只要看到朝鲜的狗尾巴草就会吓得浑身打战”。在美国军队的陆战史中,1950年12月美第8集团军在北朝鲜的200公里的狂退在是绝无仅有的。《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评论,毫不客气地称这样的败退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这样,西线中朝军队的强大攻势不但将美第8集团军赶出北朝鲜、迫使该集团军在全世界的目光下演出了200公里大败退的丑剧,也彻底击碎了美国人身为“世界民主斗士”的自我优越感。美国人颜面扫地,全世界的目光则开始惊叹地注视起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来。
至此,西线的中国第13兵团依靠落后的装备和补给,在北朝鲜游击队的配合下击败美第8集团军,从清川江边一直打到三八线,取得了西线“第二次战役”的完胜。中国军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胜,除了依靠自身的独特战术和举世罕有的战斗意志外,也和北朝鲜游击队的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北朝鲜游击队的配合、指引和补给才使中国第42军在山中进行了成功的长时间穿插,为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样,西线的战事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在以下的章节中,本作将讲述1950年12月东线的情况。在东线,战斗要比西线艰难、血腥得多——在东线的交战双方中,无论是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是中国第9兵团都拥有着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战斗意志。双方必需要经过一场残酷的血战,才能见出最后的分晓。
二十五 美陆战1师主力撤出柳潭里——长隘路血战正式开始
如前所述,11月30日,在东线的长津湖畔,湖东岸的美7师31团战斗支队开始向下碣隅里收缩,位于湖西岸柳潭里的美陆战1师主力则踏上了南退之旅。美陆战1师沿长隘路的撤退至此拉开序幕。所谓长隘路,即是那条由盖马高原通往海边的咸兴、兴南的唯一狭窄公路。若以柳潭里为北端点,以兴南为南端点来算,则这条公路的长度约为112公里。按照地形来划分,该公路可以分成等长的南北两段(各为56公里):南半段北起真兴里,南至兴南,基本处于平坦、没有中国军队威胁的平原;北半段北起柳潭里,南至真兴里,位于酷寒的盖马高原之上,穿行于险峻的群山之间,是进出盖马高原的唯一通道。在这一段公路上,美陆战1师各部由北向南,如同细线上的珠子一样沿公路散布在五个地点(柳潭里、德洞关附近的死鹰岭、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环形阵地。五个环形阵地已被中国第9兵团的20军和27军完全隔离开来,全都陷入了重围中。在11月的最后几天里,中国军队第9兵团以绝对优势兵力对这几个环形阵地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围攻,但都遭到严寒和美陆战队强大火力的重大杀伤。对于来自南中国的第9兵团来说,盖马高原的酷寒、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火力和战斗意志都是在三年内战中从未见过的。中国军队不但没有击破五个环形阵地中的任何一个,反而受到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到11月末,中国军队要强行攻破美陆战队的环形阵地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随着美陆战1师开始南退,中国第9兵团迎来了一个解决被围之敌的机会——消灭撤退中的部队要比消灭原地固守的部队容易得多。更何况,被围的美陆战1师只能沿一条狭窄的山间公路撤退。完全占据了公路两边高地的中国军队居高临下,可以轻松将火力倾泻在移动中的美陆战1师撤退纵队身上。
这样看来,美陆战1师所面临的情况就和11月末西线的美2师非常相似了——两者的退路都被切断;退路两边的高地上都布满了中国军队。而且,还有一点对美陆战1师来说更加要命:美2师遭受重创的那段“死亡公路”仅长11公里,而美陆战1师则要从柳潭里向南走56公里才能到达真兴里,基本走出盖马高原。短短11公里长的“死亡公路”就已把美2师打得溃不成军,而美陆战1师则要面对一条长度至少为“死亡公路”的五倍,情况和“死亡公路”基本相同的长隘路(若要算整条长隘路112公里的路程,则长隘路的长度是“死亡公路”的11倍强)。如此看来,美陆战1师面临的情况要比美2师严重得多。
11月30日晚7时20分,如前所述,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向柳潭里的部队下达了“首先以陆战5团确保柳潭里,陆战7团疏通下碣隅里——柳潭里公路,为今后的撤退创造有力态势”的命令,令柳潭里的部队向下碣隅里后退。在史密斯师长的计划里,长津湖畔联合国军的撤退将分如下四步进行:
第一步:柳潭里的陆战师主力和湖东岸的陆军部队退向下碣隅里;在退到下碣隅里之前,陆战师主力要救出困守德洞关的陆战7团F连;
第二步:完成第一步后,所有在下碣隅里的部队一同退向古土里;
第三步:完成第二步后,所有在古土里的部队一同退到真兴里
第四步:完成第三步后,所有在真兴里的部队一同退到兴南滩头阵地
这样,长津湖畔联合国军的撤退之路就被分成了四段。撤退部队将由北到南,逐次收缩,步步为营,一边南退一边收容沿途驻守的友军,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在真兴里滚到最大。随着史密斯师长下令陆战师主力退向下碣隅里,陆战队撤退的第一步启动了。
按照史密斯师长之前的命令,柳潭里的部队是由美陆战5团团长默里中校和美陆战7团团长利曾伯格上校共同指挥的。两个团长不分大小,都是柳潭里部队的最高指挥官。陆战师主力能否安全撤离柳潭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位团长的默契和配合。目前,柳潭里所面临的情况并不乐观:在柳潭里以北、以西,中国第79师和第89师正在虎视耽耽。两个师虽然已在11月27日夜的血战被打得丧失了进攻能力,但还没有被完全打残。此外,在柳潭里南面,中国第59师切断着下碣隅里——柳潭里公路,卡住了美陆战师主力的退路,并将陆战7团F连团团包围。在之前和美陆战7团F连的战斗中,中国第59师虽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也依旧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以美陆战5团、7团为主的陆战师主力依旧遭受着三个中国师的威胁与包围。
美陆战师主力要完成师撤退计划的第一步,不但要打破中国大军的阻拦退到下碣隅里,还得在这一过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陆战7团F连。鉴于这样的形势,默里团长和利曾伯格团长通力合作,连夜赶制出了撤退计划。当夜,柳潭里的美陆战1师主力完成对环形阵地态势的调整,摆出了利于撤退的阵形:
部队放弃西北山、北山,全部转移至柳潭里西、南、东三面。陆战5团和陆战7团的各营分别确保柳潭里西、南、东三面的各重要高地,并控制柳潭里镇的公路南出口,为明晨向下碣隅里撤退作出准备。各营的具体部署如下所示——
1282高地:陆战5团3营
1240高地:陆战5团1营
1294高地:陆战5团2营
1276高地:陆战7团1营
柳潭里以南4公里,公路边的1194高地:陆战7团1营
此外,由于陆战7团2营的D连和E连在27日夜的血战中伤亡非常严重,这两个连被合编为“DE连”,作为陆战5团和陆战7团的预备队使用。
到12月1日凌晨,两位陆战团长经过磋商和筹划,确定了各自的任务,作出了撤离柳潭里的详细计划。该计划步骤分明,从其总体方针上来说,是由各部交替掩护,步兵和炮兵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救援德洞关的陆战7团F连和撤到下碣隅里的任务。在讲述计划的具体步骤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柳潭里南面的地形:在柳潭里西南面的1276高地以南1公里处,有1542高地(公路西侧)。1542高地以南1.5公里处,有1581高地(公路西侧);公路对面,1276东南面约3公里处有1419高地(公路东侧)。1419高地以南2公里处是1520高地(公路东侧),1520高地东面2公里处则是1653高地(即德洞山,也位于公路东侧)。在1653高地南坡,距离该高地山顶约1公里的地方,即是由陆战7团F连坚守着的德洞关边的死鹰岭。
长隘路柳潭里——德洞关段两边就耸立着上述的高地。这些高地如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堡垒,从每一个上面都能用火力控制一大段公路。美陆战1师主力想要顺公路安全南下,就必须确保对这些高地的控制。因此,在两位团长拟定的计划里,夺取公路两边高地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两位团长的计划如下:
撤退将在12月1日早上8点开始。各部要按照时间顺序依此撤出阵地,排好撤退的阵形。其具体方案如下——
1、早上8点,陆战5团3营撤出1282高地,退至柳潭里以南的公路上,担任陆战队向下碣隅里撤退的先锋。柳潭里的唯一一辆坦克(谢尔曼)也被配属给该营。(该坦克的驾驶员已从于11月30日从下碣隅里乘直升机飞回柳潭里)
2、上午9点半,陆战5团1营撤出1240高地,退至位于长津湖西南端、公路东侧的1100高地,确保撤退队伍的东侧后。
3、陆战5团1营撤退后,该团的第2营撤下1294高地,退至1276公路西侧的高地,东接1100高地上的陆战5团1营占领阵地。
4、陆战7团3营在撤退开始后要迅速攻占1542高地和1419高地,为公路上撤退的部队营造一个侧翼保护伞。在该营夺取上述两个高地之前,担任先锋的陆战5团3营不得行动。
5、陆战7团1营于黄昏时分撤出柳潭里,轻装徒步越野前去救援死鹰岭上的陆战7团F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