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0节

热门小说推荐

萧剑扬在心里叫了起来。

这架中国空军的战机,不知是在空战中被敌机击伤了,还是被日军的地面防空火炮击中了。

它像一只受伤的苍鹰,知道自己无力飞回山岩上的鹰巢,于是决意在最后一次的撞击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它竭力地控制着自己的身体,照准地面上的这个日军炮兵阵地撞下来。

空中没有见到降落伞。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更大灾难,那十几个端枪的鬼子兵根本顾不上再去搜索打冷枪的袭击者了。

他们纷纷卧倒。几个神经比较脆弱的,慌得忘了隐蔽,掉头就往回跑。

炮位上的日本兵也停下了手中的活儿,乱作一团。

更有几个家伙呆站在那儿,傻了。

萧剑扬也怔住了。一双瞪得不能再大的眼睛,随着机身的飞行而转动。

飞机掠过萧剑扬的头顶,双翼激起的气浪扑打在他的头上、身上。

它的身影在空中艰难地划过,好像一名遍身硝烟的战士,用尽所有的力气,庄严地向大地行了最后一个军礼。

一股黑红的火焰从地面腾空而起。

机头从容地扎进了炮兵阵地上的一堆弹药箱中。

山崩一样的爆炸。

硝烟和气浪,转瞬间吞没了弹药箱附近几个没来得及逃开的土黄色身影,然后迅猛地向四周扩散开去。

大地在颤动。

萧剑扬的身子随着地面的震颤而抖动。

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意识有点模糊,耳朵听不见什么声音,视野里的天与地像打摆子似的颠着晃着。

等他回过劲儿来,脸上已是湿漉漉的一片,除了汗水还有别的什么。

“爷们儿!”他哑着嗓子喊了一声,把掌中日式手榴弹上的小头头往枪托上狠劲一磕,然后死命地甩了出去。

圆柱体的铸铁弹身,在空中划出了一道弧线。

接着,他抄起了步枪。

这时的鬼子炮兵阵地已变了模样。

由于日军的炮位彼此间拉开一定的距离,因此飞机的撞击并没有一下子完全摧毁整个阵地。

但是显然,它把一些无形的东西粉碎了:

两个军帽被气浪掀跑了的鬼子炮兵,僵僵地站在那里,眼睛直勾勾地瞪向半空,好像还是无法相信发生了什么。

几个浑身血污的日本兵,瘫在地上嚎着,手臂不时地向空中无力地挥着。

一个家伙蹲在边上,抱着他的战友。

他的这个同伴,身上还相当齐整,只是脑袋变成了瘪掉的鸡蛋——被飞机爆炸后飞出的碎片击中了。

更多的土黄色身影在跌跌撞撞地跑东奔西,手忙脚乱。

萧剑扬用枪膛里剩下的一发子丨弹丨,飞快地打倒了一个似乎正在梦游着的东洋兵,然后迅速地把最后的四发子丨弹丨压进了弹仓。

此刻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盘算先打哪个后打哪个了。

血在他的身子里变成了流动的火炭。他几乎是凭着本能来捕捉猎物,瞄准、击发、拉枪栓……再瞄准、再击发、再拉枪栓……

还没等日本人从混乱中缓过劲儿来,他就一口气打完了那四发子丨弹丨。

当他沿着那条废弃的沟渠悄悄爬走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了最后一颗从鬼子那儿缴来的手榴弹。

二十二

天快黑的时候,萧剑扬从他藏身的一块棉花地中钻了出来。

太阳好像也被一天中持续不断的战火折腾累了,跑到地平线下面找地方歇着去了。

可这被晚霞笼罩的大地上,枪炮声依旧不断。

萧剑扬喝光了水壶里的最后一口水,感觉人精神了一些。

离开那个鬼子炮兵阵地之后,由于身上已经没有子丨弹丨了,再加上人很疲倦,他没再往别处溜达,而是找了片比较茂密的棉花地躲了起来,等着天黑。

第一章 初战淞沪(5)

那剩下的一颗手榴弹,是为了在最后关头用的。

拄着步枪站起来的时候,左臂的伤口猛地疼了一下。这人紧张的时候不觉着,一放松下来就感到不好受的滋味了。

“是该归队啦。”——他对自己说。

他把步枪背在肩上。尽管已经打光子丨弹丨了,但三尺来长的枪身还是显得那么有生气。

胡桃木的枪体贴着自己的身子,让他觉着非常的亲切。

突然,他记起自己忘了做一件事,于是又把枪放下来,然后从左胯上的刀鞘里拔出刺刀,接着整个人也坐下来了。

他准备在枪托下方补上后来的几条刀痕。

起风了。带着暑气的晚风撩动他身上残存的草叶伪装。

他一下子想起了刚才的战斗情景:

那架负伤的中国飞机从他的头顶掠过,双翼激起的气浪扑打在他的头上、身上。

他慢慢停下了手里的活儿。

萧剑扬重新站起来,收起刺刀。

数目已经不重要了——

打就是了,直到打光子丨弹丨,或者打光鬼子。

他背好枪,朝西面偏南的方向走去。

晚风吹过他破碎的军衣。残霞的血色浸透了他满是泥土的面庞,并且渗进他的眼里。

远方,炮火正浓。

51师——抗日战争中有代表性的部队,为当时国民革命军的主力部队。首任师长为王耀武。

该师几乎参加了抗日战争中每一个阶段的每一场意义重大的战役: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大捷、上高大捷、常德保卫战,以及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湘西雪峰山会战。

中正式步枪——又称二四式步枪,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力部队的制式步枪。该枪仿制自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口径7.92毫米,枪全长1 110毫米,枪全重4千克,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 000米。

该枪性能优良,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其杀伤力超过三八式步枪。

“见红就立正”——当时国民革命军军服的左胸上都有一块胸章,官兵们把它称之为“符号”。

“符号”的内容包括军衔标志、姓名、部队番号、兵种、官衔、职务、佩用年度等等。

“符号”的大小一般是长9厘米、宽7厘米,周围有一圈宽约0.5厘米的边框。边框的颜色:将官红色、校官黄色、尉官蓝色、士兵白色。

当时的官兵经常在隔着很远的地方,就能凭“符号”边框的颜色来大致判断对方的衔级,以决定自己是否要先敬礼。

如果看到红色边框,那么对方肯定是将级军官。赶紧立正吧,伙计!

作为一名神枪手,不但要讲究准头,而且要讲究弹着点的分布。一般而言,弹着点的分布越密集越好。如果能像一朵梅花,那说明该射手的射击技术相当出色。

?鹘袢占质【赣钕兀挥诩质《喜俊咨绞斜辈俊⒊ぐ咨轿髀础⑺苫ń嫌巍5钡厝荷搅啵帜久堋� 1946年2月, 为纪念在此牺牲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鹘匾酌赣钕亍�

飞龙——东北的一种珍禽,上国宴的。很好吃,但很不好打,打头就更难了。但打头就可以不伤到它身上的肉,这样猎获的飞龙更美味,价值更高。

“对眼穿”——紫貂毛皮珍贵,好猎手会尽量让子丨弹丨从紫貂的一个眼睛射进,从另一个眼睛穿出,这样一来,得到的貂皮上就不会留下枪眼。

绺子、胡子——旧时东北地区对于土匪、绿林好汉的称呼。

响窑——指有钱人家的庄院,一般有武装家丁护院。

灰色的钢盔——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革命军的主力部队比如87师、88师、51师配发的都是德国造的M35头盔。

1935年年内,国民政府从德国进口钢盔95 000顶;1936年5月,国民政府代表团访德期间,订购了钢盔220 000顶,同时订购了用于生产德式钢盔的“花样”241 000顶。

罗店——上海市的一个历史名镇,素有“金罗店”之称。它位于上海宝山区西北部,距市中心28公里。

在“8.13”淞沪会战中,中日两国的精锐部队在罗店一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反复冲杀,伤亡惨重。罗店因此得到一个形象的称呼——血肉磨坊。

奋勇队——那个时代所称的“奋勇队”,就是我们常说的“敢死队”。

掷弹筒——当时侵华日军装备的一种轻型支援火器,相当于一种微型迫击炮。口径50毫米,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

它携行方便,操作简单,不占编制。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它曾普遍装备日军一线部队。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曾大量仿制这种掷弹筒,给日军造成杀伤。

捷克造轻机枪——即著名的zb—26轻机枪,原产于捷克,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要装备的轻机枪。

该枪口径7.92毫米,全枪长1165毫米,全枪重9千克,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为550发/分钟。

该枪全枪重量较轻,枪管可快速更换,射击精度也相当好,性能优于日本军队装备的歪把子机枪。

八二迫击炮——当时国民革命军主力部队普遍装备的是二十年式八二迫击炮。该炮由中国的金陵兵工厂生产,由法国的Brandt八一式迫击炮仿制而来。

该迫击炮为曲射火炮,弹道弯曲。

歪把子机枪——正式名称是“十一年式轻机枪”,由于该枪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故得名“歪把子”。它是当时侵华日军主要装备的轻机枪。该枪口径6.5毫米,全枪长1100毫米,全枪重10千克,初速756米/秒,表尺射程1600米,理论射速为500发/分钟。

该枪结构怪诞,供弹系统设计复杂,人机工程性相当差。

胸墙——修筑工事的时候,用泥土或石头筑成的用以保护士兵的防护墙。一般位于战壕、掩体的上沿。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