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3-13 19:42:00
【三九一】三年守孝在家中
孝安皇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
尚书令祋讽等奏,以为“孝文皇帝定约礼之制,光武皇帝绝告宁之典,贻则万世,诚不可改,宜复断大臣行三年丧。”尚书陈忠上疏曰:“高祖受命,萧何创制,大臣有宁告之科,合于致忧之义。建武之初,新承大乱,凡诸国政,多趣简易,大臣既不得告宁而群司营禄念私,鲜循三年之丧以报顾复之恩者,礼义之方,实为雕损。陛下听大臣终丧,圣功美业,靡以尚兹。《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如掌。’臣愿陛下登高北望,以甘陵之思揆度臣子之心,则海内咸得其所。”时宦官不便之,竟寝忠奏。庚子,复断二千石以上行三年丧。
袁宏论曰:古之帝王所以笃化美俗,率民为善,因其自然而不夺其情,民犹有不及者,而况毁礼止哀,灭其天性乎!
————————
在邓太后生前死后,关于二千石以上官员要不要因为父母死亡开缺丁忧,朝廷还是折腾了一下。
“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公元116年)司徒刘恺以为‘非所以师表百姓,宣美风俗’”。邓太后采纳了刘恺的建议,“初听大臣行三年丧”。
手头没有工具书,不知道这里的“听”是不是可以作“任由”讲,就是说,以前公卿大臣是不能因为父母死亡而回家守孝三年的,大臣们都是拿高薪的,你回家守孝歇着了,工资还照开,皇家的管理费用增加,那是相当不划算,所以,一般都是号召高管们化悲痛为力量,坚守工作岗位。但是,汉帝国打开国之初起,就把“孝”作为执政的理念,我们看到凡是皇帝死了,都要谥个“孝”字,孝文、孝景、孝武……,孝字一贴,光芒万丈。朝廷的大官们要“师表百姓”,所以也必须突出一个“孝”字,怎么才是孝呢?圣人说,孝是“无违”,老百姓说,孝顺孝顺,孝就是顺,顺就是孝。但是这个“孝”的原教旨主义不好体现,外人也不容易看到,所以,中国人不是把好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而是落实到标签上。标签一贴,万事大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