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既然黄袍加身,肯定发生了“变质”。然而,这种“变质”,为古往今来造反者所共想,如未实现,亦属“非不欲,是不能”。始皇游会稽,车队驶过,项羽躲在人丛里暗暗发狠:“彼可取而代也。”这句话,陈友谅、张士诚、李自成、洪秀全脑海肯定都浮现过。问题是怎么变,往哪儿变,以及变成什么样儿。史上不乏接近成功的造反者,最后不虎头蛇尾的却只有朱元璋。为什么?看看闯军打下北京后的表现,或洪秀全在天京皇宫里做了些什么,大概不难明白。以那些也想“变质”却不成功者为参照,我们发现,实际上朱元璋除了有所变,更有所不变。单论从造反者转为统治者,他可谓摇身一变。但换个角度,看看在两个身份中的表现,印象相反,朱元璋是他同类中变化最小、最少的一个。
野史有些故事,说他忌提旧事,一听“秃”、“光”、“贼”这样的字眼抑或哪怕是同音字,就不高兴,就杀人。然而,也有记载显示,他并不讳言贫寒出身和悲惨的少年经历。濠州祖陵竣工后,词臣奉撰《皇陵碑记》,朱元璋阅后很不满意,称“皆儒臣粉饰之文”,他揽镜自观,“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觉得以这种粉饰之文垂后,“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决心亲自提笔,“特述艰难”,如实记述自己的出身、家境和遭遇,“俾世代见之”——这就是洪武十一年的《御制皇陵碑》。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