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人生的改变缘于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继位。
秦孝公继位之时,秦国东边的六个强国韩、赵、魏、齐、楚、燕都已经成了气候。周天子的力量更加衰落,诸侯之间不断厮杀,互相兼并,秦国远处雍州,不能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被山东六国当作夷翟(dí,敌)看待,并且时刻有被他国侵吞的可能(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史记·秦本纪》)。
这种政治局面使颇有雄心壮志的秦孝公忧心忡忡,他迫切希望能够恢复秦穆公时代那种“东平晋乱”“西霸戎翟”的繁荣昌盛的局面。所以,秦孝公痛下决心,公开提出:谁能够出谋划策让秦国强大起来,我愿意给他高官厚禄,而且也分土地给他(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与之分土”这句话出自一位国君之口极其不易,分量极重。说它不易,因为秦孝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许下分地与人的国君;说它分量极重,因为这句话对天下人才的杀伤力极强。谁不愿意在有生之年能够分到赏地?除非他一无所求。
秦孝公之所以要变法图强,主要出于两大原因:
一是对秦穆公业绩的仰慕,秦穆公当年“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这些丰功伟业与荣耀令孝公钦羡不已。二是对当时秦国地位低下的痛心,秦穆公时夺来的河西之地已被夺走,东方诸侯看不起秦国,鄙视其为戎翟,不把其当成正式成员看待,这使秦孝公感到了强烈的耻辱(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史记·秦本纪》)。知耻而后勇,秦孝公痛感秦国必须变法图强,奋起直追。而要富强,超越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才。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