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部 黄叶在烈风中,1085~1086 31、“司马相公”的体制困境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司马相公”动不得

司马光死后,苏轼为他作的《司马光行状》是第一篇司马光传,也是后来所有司马光传的蓝本。后人对“司马相公”的认识,主要便来源于此。在苏轼笔下,“司马相公”的形象崇高而伟大,堪称一时中流砥柱,政治主导,“当时皇帝恭敬孝顺,太皇太后俭朴慈爱,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锐意更张,毫无保留地听从司马光的指导。司马光知无不为,以病瘦的身躯承担起天下兴亡的责任”。这一形象,就政治理想、政治态度而言,基本属实;就政治实践而言,则不无夸张。至少,在执政的前九个月时间里,司马光还做不到左右政局。

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

首先,从中央领导集体的人员构成来看,新旧力量对比悬殊,司马光一派处于弱势。元丰八年(1085)五月底,司马光就任副宰相,七月,吕公著出任尚书左丞,中央领导班子的力量出现微弱调整,但是,真正主宰开封朝堂的,仍然是神宗留下来的旧人。宰相府的两名正职蔡确和韩缜都是旧人,四名副宰相司马光、张璪、吕公著、李清臣,两旧两新;枢密院长官章惇、副长官安焘都是旧人。这种新旧力量的对比状况,一直延续到第二年也就是元祐元年(1086)的二月,共计九个月。

更为要紧的是,从制度设计所造成的权力分配格局来看,新人司马光和吕公著是不可能在体制内主导政局的。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导了一场官僚制度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元丰新制与旧制的一大不同是对宰相府的改造,旧的宰相府(中书)就是宰相府,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新的宰相府却一分为三,成了三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宰相,按照政务处理程序分工,“凡遇重大人事任免案或者政策调整、制度兴废,先由中书省长官与皇帝会议决策,形成决议后以诏敕的形式下发到门下省,由门下省审核通过,再下发到尚书省执行。三省宰相与皇帝的办公会是分省举行的。三省宰相同时面见皇帝商议大政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非常罕见”。三省宰相之中,门下省长官排名最靠前,为首相,名义地位最高;中书省长官为次相,排第二。但实际上,“政治的权柄却全归了中书省”,因为中书省长官是面见皇帝参与决策的那名宰相,拥有稳定的议政权。那么,此时的中书省掌握在谁的手里?司马光和吕公著的位置又在哪里?中书省长官韩缜,门下省长官蔡确,司马光是门下省的第二把手,吕公著是尚书省的第三把手。在三省宰相制的权力分配格局中,司马光与吕公著施政空间有限,这是“体制内的约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