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温州人的交往很有限,但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最早认识温州人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北京街头。那时我也刚刚到北京工作。当时的北京,虽然也已经是中国人民很向往的伟大首都了,但那时的北京街头绝没有现在那么繁华和现代化。大部分北京人夏天穿的是塑料凉鞋,冬天穿的皮鞋也是常常掉跟的那种很低廉的皮革类东西,很容易坏。于是那个时候北京街头就出现了许多修鞋的温州人。这是我第一次开始认识温州人的阶段。
我记得那时的温州人可以说是北京街头最辛苦和辛劳的一批人,他们每天早早地就在大街小巷的路边或十字路口摆摊,他们基本上都有一台补鞋机,有的是手摇的,有的是脚踩的。后来我到温州采访,才知道这种补鞋机就是他们温州人发明的,我还见到了当年发明这些机器的“元老们”——他们中有的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缝纫机大王”,也有的像现今非常出名的“汽车狂人”李书福这样的人(李是台州人,是受温州人的影响而走向中国民营大亨的)。我住的地方就有几个温州修鞋匠,他们有老的,有少的,也有女的,很年轻的女人。夏天似乎见他们的影子少一些,后来知道夏天他们大部分回家做农活或到了东北地区去补皮鞋了——补皮鞋要比补塑料鞋多赚一些钱。
温州人会算账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那是一分钱一分钱加起来的资本积累。冬天的北京街头,温州补鞋匠是当时北京街头的一道绝对的风景线——也不知怎么搞的,那时的鞋子太容易坏了,还是人们买不起新鞋穿,反正我觉得补鞋的人特别多,常常要排着队等在温州补鞋人的面前。好像那个时候的温州人很吃香,谁要是跟他们熟悉一点,就可以获得补鞋“优先权”——这很重要,那时大家都很忙,上班时候特别重要,人们的自觉意识也很强,街头也没有那么多汽车,只有公交车,上下班主要靠公交车和自行车,在“时间就是生命”的年代,温州人已经先一步意识到了“时间就是金钱”——首都北京人那时是不敢这么说的,即使心里也这么想。虽然当时大家的工资都很低,就连我这样的军官也就几十元一个月,但温州补鞋匠的收入已经不少了,粗略地算一下,他们一天至少能挣十几元。一月下来就是个不小的数目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