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是一个不大的平台,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天坑,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圆柱形的直立山洞。头上只能看到一片圆形的天空,而下方则是深不见底的水潭。四周的石壁上,错落悬挂着九口巨大的棺材。这些棺材全部安放在一根根插进岩石的大木桩上,非常壮观。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拍摄起来。
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天突然就暗了下来。几声惊雷过后,下起了大雨。
天坑里无处避雨,而且山顶上的雨水都沿着山壁往下流,大家只得赶紧躲进山洞,等雨小一点再往回走。
可雨并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姐夫往天坑的水潭一看,顿时吓了一跳:只见水潭里的积水越涨越高,不用等多久,就会淹到洞口来了!他连忙建议大家撤到洞外,等天晴了再进来看悬棺。于是,大家急忙朝洞外跑去。
快到外面的洞口了,大家却发现洞口被泥土和石块堵住了!堵住洞口的泥土湿漉漉的,看来外面的山坡因为大雨而发生了泥石流,滑下来的石块和泥土正好堵住了洞口!
跑在前面的几个男人们赶紧用力挖起来,不过,他们很快发现这是徒劳的:堵住洞口的石头太大了,即使九个人一起用力,也不能挪动半分。他们大声的喊叫,准备往外面求助,可是发现这声音好像根本就传不出去。
这时候,大家都意识到了一件令人惊恐的事情:洞口已经被堵住了,如果天坑水潭里的水继续暴涨,漫进洞来,那我们就只有被淹死在洞里了!
不知道谁在黑暗里嘀咕:“看来那老头说的话是真的,我们真不该九个人一起进来。看来,我们要死在这里了。”一听这话,几个女孩都哭起来了。
姐夫立即劝道:“大家都别慌,虽然洞口被堵住了,但水潭里的水还没有漫进来。我们再返回天坑那边,只要能找到地方立足,等大雨一停,潭水退下去,我们又可以回到山洞里等待救援了。刘家坳的村民发现洞口被堵住,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于是,大家又转身往天坑的方向赶去。
回到天坑的时候,水潭里的水刚好涨到大家站的平台边缘。看来,如果大雨不停,潭水很快就会淹到平台上,再灌进山洞里。到时候,大家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
九个人挤在狭小的平台上,不知所措地望向天空,希望大雨能尽快停下来。
潭水很快涨到了平台上,淹没了众人的脚背。看来已无路可逃,大家真要被淹死在这里了!
望着石壁上的九口悬棺,姐夫突然冷静下来。他眼睛一亮,像是发现了什么,蹲了下来,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还有笔,然后用衣服挡住雨水,在怀里画了起来。画了一会儿,他又趴在石壁上,拨开野草和藤蔓,在岩石上摸索起来。
摸着摸着,他突然大叫:“大家别急,有办法逃生了!”说着,他激动地指着石壁上那九口悬棺,“你们发现这九口悬棺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没等大家回答,姐夫又打开纸张,指着刚才画的图形,说:“这些悬棺是按照一定的路线排列的!”见大家还不明白,他又指着最近的悬棺说:“从这口悬棺起,到第二口,再到第三口……一直到最高的那口悬棺,将它们全部连起来,你们发现了什么?”
顺着姐夫的手势望去,大家发现这些悬棺竟可以连成一条沿着天坑石壁盘旋向上的线!
“知道这一点又有什么用呢?”姐姐很不解,“每口悬棺之间至少相距五六米,难道我们能像大鼓书里的绝顶高手那样,借助它们一级一级地跳上去呀?”
姐夫哈哈一笑,并不回答,而是指着悬棺讲了起来:“悬棺带给研究者最大的悬念是,这么重的一个东西,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到底是怎样悬挂到石壁上的呢?”
他告诉大家,各地的悬棺各有特点,有的依靠绳索或者铁链悬挂起来,有的像这个天坑里的悬棺,是用插进棺材下方的岩石里的木桩托起来的。不过,古人到底是怎样爬上这么陡峭的悬崖,将木桩打进坚硬的石壁里,并将棺材抬上去呢?这一直是个谜。
“不过,发现这些悬棺可以连成一条路线后,我终于明白了。”姐夫的脸上露出了神采,他用手在旁边的石壁上抠起来,抠出了许多泥土,石壁上现出了一个隐藏在杂草中的圆形凹洞。
姐夫接着解释:“这些悬棺之所以能被放到那么高的石壁上,是因为当时的僰人沿着石壁修建了一条盘旋向上的栈道,这些悬棺就安放在这条栈道上的不同地方。他们放完悬棺后,就把其他位置的木桩全部去掉。天长日久,这些本来用来修建栈道的岩石凹洞全部被杂草和泥土掩盖,这才让我们这些后人都以为那些悬棺是凭空悬挂到石壁上的。”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可是,就算这石壁上曾经有过一条古代栈道,但现在只留下岩石上的凹洞了,大家依然无法逃出天坑啊!
姐夫看出了众人的疑惑,笑道:“别急,我记得在洞口的不远处,堆放了一些树桩。那一定是村民上山砍来的柴火,因为没能及时运回去,先堆放在那里的。只要我们进去找一些大小合适的树桩,不就可以重新把这条栈道搭起来了吗?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从栈道上逃出去了!”
大家都同意了,觉得这个办法值得试一试。
在姐夫的指挥下,大家开始干起来。姐姐,我还有三妹负责拿着仅有的两支火把,从山洞的那堆柴火中挑选出跟岩石上的凹洞差不多大小的木桩。剩下的六个人,两个负责运送木桩,其他人在姐夫的带领下,一个一个地找出石壁上的凹洞,抠出里面的泥土,然后将木桩插进去,塞紧。
一个小时后,木桩已经安到了距离平台最近的一口悬棺旁边。姐夫一步跨到了第一口棺材上面。
见这个简易的栈道真的建成了,大家不禁欢呼起来。按这样的速度,用不了多久,就可以上到更高的第二口悬棺了。
就在这时,姐夫发现水潭里的水已经漫过了刚才大家站的平台,慢慢地朝洞里灌进去。
糟糕!姐夫连忙叫道:“快让洞里的人出来,不然来不及了!”
在山洞里挑选和运送木桩的人听到喊声,马上抱起手里的木桩,急急忙忙地跑了出来。这时候,水已经淹到他们的膝盖了。
大家不敢在平台久留,立即依次小心翼翼地从搭建好的简易栈道爬上来。
姐夫起初还担心这个栈道是否管用,现在看起来,这个办法确实可行。五个女人在男人们的帮助下,都爬到了第一口棺材上。后面的男人依次往上爬,最后的一个人则负责将原先插在凹洞里的木桩取出来,以备再用。
虽然大家移动得很缓慢,但第一口棺材作为暂时停留的平台,很快就聚集了好几个人。
见第一口棺材上的人越来越多,姐夫担心起来:如果棺材下的木桩不堪重负,突然断掉,那大家不都要掉进水潭里了吗?于是,他赶紧指挥大家继续往上搭建栈道。
栈道搭建到第二口棺材时,一部分人爬到第二口棺材上,姐夫才稍舒了一口气。
日期:2021-08-28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