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超群的鲜虞国,顶着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压力,愣是撑到春秋末期,这才因为打仗打得太狠,得罪了晋国五大夫之一的赵氏(后来赵国的始祖),这才被灭掉的。
我翻了半天,网上关于鲜虞国的资料也不多,看不出什么特别。
最后才在一个个人博客上面,发现了一点儿有意思的内容。
当年的个人博客也刚刚开始流行,大家也都是在上面发些几年之后自己看了都酸掉牙的矫情日记。
但是这哥们发的东西却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大部分都是跟古代的巫术相关。
看得出来,这家伙是一个对古代的巫术非常狂热的人,发的东西里面,有不少都是自己对古代巫术的想象。
对于巫术,魇镇门真的算是正宗了,毕竟也叫巫门,关于巫术里面的种种关窍和流传,都了解的比较多。
就算我这个没有什么基础,半路出家的阴阳剪传人,在《龙裁阴阳六道》里面,也了解了很多巫术相关的知识。
这个人的博客上的内容,虽然都是出于猜测,但是其中有不少,居然猜得还挺靠谱的,尤其是对各地民间风俗和巫术之间的关系。
就是这个人,记载了一些关于古代鲜虞国的东西,也不知道他是从那个古籍里面翻出来的。
古代华夏地区,对于祭祀方面,非常看重,有各种各样的仪式。
周边的所谓蛮夷戎狄,也受到华夏地区的影响,而且祭祀的风格更偏向各种巫术。
这个鲜虞国,之所以打仗特别在行,有一种说法就是这个国家有相当厉害的巫师。
每次跟晋国或者东南方向的齐国打仗的时候,都会有巫师施展巫术,差不多每次打仗的时候,鲜虞国的军队总能在气候上沾点便宜。
这个人在博客里面分析,鲜虞国的祭司,肯定掌握了一些其他诸侯国不知道的强大巫术,这才能帮助自己的军队连连获胜,以一个方圆不过百里的小国,愣是在晋国齐国这样的大诸侯国周围,撑到春秋末期。
祭司?
我现在听到这个词就特别敏感,到了现在这些事儿,说白了都是徐九婴要复活孤竹国那个大祭司。
现在又冒出一个擅长巫术的鲜虞国?还有完没完了?
不过无姓后人,难道后来跑到鲜虞国去了?
仔细一想,还真有可能。
之前我已经在网上,包括燕赵大学的图书馆,了解过关于孤竹国的信息。
孤竹国最有名的就是伯夷叔齐,商朝灭亡之后,作为商人的同族,孤竹国君不食周粟而死,饿死首阳山。
孤竹国灭亡的年代,要比鲜虞国灭亡的年代早上那么几百年。
孤竹国的祭祀在国灭之后,跑到同为商人后裔的鲜虞国去混差事,也是完全可能的。
也就是说,无姓后人在无极县鲜虞故地的可能性,确实挺大的。
查好了资料,又看了一下从津门到省城要怎么坐车,等查完这些,天都快亮了。
在宾馆勉强迷迷糊糊睡了两三个钟头,第二天上午八点多钟,我和叶子就急匆匆的赶到津门汽车站,坐大巴直奔燕赵省城。
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可不近,路上差不多就要五个钟头。
我跟叶子胡乱吃了点儿早餐,上车继续睡。
到省城的时候,已经差不多下午两点多,我跟叶子连正经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就在路边找了个小餐馆,买了几个驴肉火烧,急匆匆的赶往运河桥客运站。
从省城到无极的车就比较多了,距离也近,差不多一个钟头出头就能到。
叶子到省城的次数比我多,无极也去过,对这一带比我熟,剩下的路基本上就是叶子带路了。
五点前我们就赶到了无极县城,一整天的舟车劳顿,坐车坐得都快吐了,加上昨晚上没睡好,实在有些撑不住。
在县城里面打听了一下西侯坊,知道这个地方距离县城不到二十公里远,随便租个车子就能到,这才放下心来,在县城找了一个宾馆。
该吃吃该喝喝,老老实实的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这才打车直奔西侯坊。
其实出发之前,我和叶子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
小雨点儿确实留下了线索,但是也仅仅是个地址而已。
西侯坊村我们打听过,是个不小的村子。
华北平原上面的典型村庄,跟很多地方偏山村的地方不一样,村庄的规模都相当大。
一般的农村,大概有上百户人家就算不小了,我老家的村子能有七八百户人家,在当地已经算比较大的村子。
但是在省城附近华北平原上,很多村子都是一两千户人家,大的都有上万人,规模已经赶得上一些镇子。
西侯坊就是一个挺大的村子。
这地方以前据说有个汉代诸侯王后人的陵墓,所以早前叫西侯陵,后来慢慢变成了西侯坊。
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个地方是剪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无极剪纸的发源地之一。
以前我虽然对剪纸感兴趣,手艺也不错,但是对剪纸艺术在全国的分布啥的,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但是自从去了一趟香洲,学到了壮家剪纸的一些技巧和素材之后,发现各地的剪纸流传,其实是阴阳剪的宝库。
西侯坊村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和叶子差不多花了半天的时间,才把整个村子走遍。
结果自然不用说,毫无惊喜。
这个村子的大姓是李姓,其他比较多的还有刘姓和杨姓,都是百家姓上面排名相当靠前的姓氏。
村子虽然人多,但是跟其他华北农村的乡村区别不大,村民们彼此之间,大多沾亲带故,最不济也是互相熟识,打听了一圈下来之后,我和叶子就可以确定,这个村子里面压根就没有姓无的。
别说姓无的,连谐音姓吴的都没有。
好在我对这种情况早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从之前寻找纯狐后人的时候就明白了,除非像是凌姓这样还算比较常见的姓氏,八位外姓祭司的后人,只怕都已经改姓了。
不过最让我心里发虚的,还是我们在走进村子的时候,在村口见到的村名碑。
不是什么石碑,而是水泥的,正面是西侯坊村几个大字,背后刻着村子的来源。
应该是县志上面的相关记载,我记得我们村村口也有一个,大概当年华北地区很多农村的村口都有这么一个村名碑吧,别的地方倒是不多见。
在村名碑背后,关于西侯坊村名的来源,说法跟我之前在网上查到的信息差不多,都是来源于汉代一位皇族后人的陵墓。
但是这个地方和华北很多地方一样,历经战乱,人口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已经十不存一,现在的大部分村民,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