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初,英国公使额尔金离任。当额尔金以英雄形象回国路过上海时,受到了居沪英商的齐声欢呼。这些英商还集体向额尔金送交了一份请愿书,上面除为英国发动战争喝彩外,一如既往地秉持了对中国的蔑视。
出乎英商们的意料,额尔金摇了摇头,说:“我们的西方基督教文明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面对的并非想象当中野蛮愚昧的国家。这里有非常古老的文明,它有许多方面确实是衰败和有缺陷的,但在其他方面足以赢得我们的赞许和尊重。”
额尔金的意思不是说他不主张动武,照他的话说,如果不用“手枪正对准喉咙”,中国政府怎么肯答应签订《天津条约》呢?这位伯爵之所以显得比狭隘的商人们更有见地,只是与他所见所闻有关,在叶名琛和战死于大沽口炮台的中国炮手们身上,额尔金确实看到了很多值得他敬畏的东西。
新一任英国公使是额尔金的弟弟卜鲁斯。卜鲁斯也参加了天津谈判,继任乃兄之职算是英国政府给予的奖赏。卜鲁斯一上任,就向中方提出要进京换约,即用刚刚签订好的《天津条约》置换旧约。
咸丰已经窝囊到要死,当然不愿再看到洋鬼子趾高气扬地跑到京城来,所以他起初怎么也不肯答应,说大家就在上海换好了,何必舍近求远,跑到京城来呢?
按照咸丰的旨意,大学士桂良提前来到上海,以等待英使的到来。谁知卜鲁斯到上海后不仅拒绝与桂良见面,而且还责备桂良为什么不早日回京,做好预备接待的事宜。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