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07 19:54:16
46谶之恋:光武帝刘秀迷信不迷信?(4)
另外,刘秀对三个臣子的态度,被广泛地用于证明他对谶的迷信:
第一位是郑兴。太中大夫郑兴,学问老大了,他不喜欢谶,他喜欢的是天人感应那一套(我看天人感应和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其实就是乌鸦落在猪背上—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公元31年,刘秀和郑兴讨论到郊外祭祀的事,说,我想用谶来推断,怎么样?
郑兴说,臣不为谶。
刘秀火儿了,说,你不为谶,是认为它不对吗?
郑兴发现情况不妙,有点害怕了,赶紧说,我是没学过谶,搞不懂,并不是说它不对。
听郑兴这么说,刘秀才消了怒气。
据说,刘秀后来没有重用郑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再一个是桓谭。桓谭的学问,比郑兴还要大,也没得到重用。桓谭因为反对谶纬,曾经上过一道奏书,其中有几句话的大意是说:
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仁义正道是根本,不能关注那些奇怪虚诞的事。所谓天道,连孔夫子都不好讲明白,自子贡之后,更是没人能懂,何况后世的浅薄儒生呢!如今,一帮子方士、巫医之徒,对过去的一些图书,增加章句,诈称是孔夫子所作谶记,目的就是迷惑人主,想着靠这种东西升官发财。我听说陛下严厉追究方士点化金银之术(这句话说明,炼金术不只西方有,我们在东汉初年或更早,就已经有了。当然,炼不炼得出来,是另外一回事),这是何等的英明啊!但是陛下竟然听纳谶记,这又是多么的迷误呢!谶记虽有时偶合,这与算卦的有时也能蒙中是一样的啊…云云。
桓谭有点无神论的意思,对谶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刘秀看了奏书,非常不高兴。后来,刘秀与群臣讨论灵台的地址,对桓谭说,我想用谶来决定,怎么样?
桓谭深默了很久,说,臣不读谶。
刘秀问原因,桓谭又把图谶怪诞不合常理的观点当当当说了半天。
刘秀大怒,叫道,桓谭非圣无法,拉下去,砍了!
桓谭赶紧叩头,一直叩到满脑门子血,刘秀才放了他。但是贬到六安郡当郡丞。桓谭心情不好啊,上任的路上病逝,时年七十多岁。
还一位叫尹敏。这哥们儿特逗,任郎中,在大司空府工作。公元26年,或稍后,刘秀认为尹敏有学问,就命他校正图谶,让他删掉崔发所作的关于王莽的一些内容(崔发做到王莽朝的大司空,王莽收集了很多谶书,曾经让崔发按照自己的要求增加了不少内容)。尹敏不喜欢谶,他说,谶书不是圣人所作,里面有不少错讹之处,很像世俗流行的打油诗、顺口溜,恐贻误后生。刘秀当然不同意,坚持让他校正。好个尹敏,竟然在谶书里加了一句“君无口,为汉辅”。刘秀看到这句话,很奇怪,以前没见过啊,于是问尹敏这什么情况。尹敏说,我看见以前的人增减图书,不自量力,于是也学着这样做了,心怀侥幸陛下不会见罪。刘秀大为不满,但的确没有加罪于他,当然,以后也没有重用。这哥们儿太好玩儿了。君无口,就是尹;为汉辅,就是要位列三公。就是我姓尹的应该当三公!这要碰上秦皇汉武,不砍你三次脑袋算你脖子缩得快!我们想想看,尹敏的这个举动,是赤足金的欺君之罪,刘秀竟然没把他怎么着,那么,刘秀对谶究竟是个什么态度呢?
日期:2022-02-12 10:42:58
46谶之恋:光武帝刘秀迷信不迷信?(5)
回到我们的问题,刘秀究竟信不信图谶?
我们看一下刘秀用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谶来证明大汉朝的合法性。包括借谶语称帝、为建造灵台选址、封禅泰山、宣布图谶于天下。
第二类是以谶来使用干部。
先看一下用干部。用干部分为用或是不用两种。从史书记录上来看,刘秀朝在使用干部上,从三公九卿到地方官员,基本上是比较称职的。而以谶用干部,只有一个王梁,并且第二年二月就免职了,王梁当大司空不过半年时间;至于不用干部,就是上文中的郑兴、桓谭和尹敏,这哥儿仨表面上是因为不支持谶,未得重用,但真正的原因却未必如此。此三人,都是朝里的大学问家,而在刘秀朝得到重用的人,基本上没有大学问家(有个欧阳歙是例外,当到大司徒,但这个货可不是纯做学问的,那是官场大混之一)。实际上,大学问家,未必是治国的材料。也就是说,郑兴等三人,即使信谶,也未必就会得到重用。
再看一下第一类,刘秀以谶称帝,来证明他本人是真命天子,并且,角逐天下时,把谶用好了,胜于百万大军;灵台选址、封禅泰山,都有某种宗教仪式感,使天命与王朝统治对接;宣布图谶于天下,则希望通过谶实现大汉朝江山一统万万年而已。
这么一看,就很清楚了,刘秀用谶,范围其实很狭窄,就是以谶来证明大汉朝的合法性,从精神层面上让臣民认为天下姓刘,刘秀及其子孙的帝位是天定的。这是刘秀在政治上高度成熟的表现。至于谶是真是假,对谶是真信假信,有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