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213节

热门小说推荐

“我李国强并不是各位企业家当中发展得最好的,规模也不是最大的,却被大家推为会长,实在有些汗颜啊。不过,我一定会为商会的发展尽心尽职,努力把这个工作做好,让我们安淮商会保持长足进步,将来有一天,在全国各地人家一听到我们是安淮商会的,让他们不自觉地就竖起大拇指。”

虽然是第一次联络会,也不是所有人都对李国强的讲话很赞赏,但总体上来说,李国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他的讲话贴近实际,提出的一些要求也切实可行。

中午进行了商会聚餐,大家在一起喝喝酒,互相认识一下,交流交流感情。

江阴远胜集团的董事长姜尚志被邀请来参加了安淮商会的成立大会。

多年前李国强随县里苏南考察团去江阴学习时结识了姜尚志,二人志趣相投,几年来多有联系。

李国强给他敬酒时,姜尚志非常感慨,“国强,当初到我厂里参观时,看你踌躇满志的样子,我就晓得有一天你会有发展的,但是没想到你发展得这么快,规模这么大,真是颠覆了我的认知。”

“姜大哥,其实你对我的鼓励起了很大作用,增强了我的信心,给了我希望,我得谢谢你。”

“看到你的发展,我很高兴。最近我有一个项目,想到苏北投资,看到你们安淮的发展形势,我很有信心,要么你给牵个线搭个桥,就放安淮了。”

李国强非常高兴,他晓得远胜集团的实力,这个投资不会小,最少有一两个亿,“姜大哥,我们县原来的胡书记现在是安淮市长,我种向日葵的时候,他到我们家参观过,后来致富能手大会和万元户大会,胡书记都指定我发言,对我有印象,我下午就去找他。”

姜尚志非常高兴。

杜远征来到青莲乡任挂职副乡长已经几个月了,一来了就是桃源村的驻村干部。

李国强家那老宅子也没人住,就让杜远征住了进去。

他一来就是夏天,今年气温特别高,就是在荫凉里,也感觉酷暑难当。

村里田头经常有骑着自行车背着冰棒箱的小贩吆喝着经过,每当这时,兜里有两个钱的,便大喊一声:“卖冰棒的,过来。”

李国强特意让人来给老宅子装上了空调,想让杜远征住得舒服一些。

这可是桃源村第一台空调,很多孩子跑过来看热闹,就是大人们也感到稀奇,不时找个借口进来坐坐。

村里干部干脆经常过来请示工作,实则也是来蹭空调。

杜远征晓得李国强也不在乎多几个电费,干脆宣布,今后村里开会就在这个老宅了。

杜远征来的时候,李国强跟他促膝长谈过,两个意思,自己虽然是村主任,但不会经常待在村里,毕竟自己的集团事务太多,分不开身。另外,请杜远征过来驻村,实际上就是想通过他来实现桃源村农业经济走上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杜副乡长,桃源村除了西山有资源开发,其他地方都是平原,又很偏僻,村里很难再发展上工业经济,那我们就要从农业上着眼,看看能搞出什么名堂。”李国强说。

“李村长,你这个想法很好。我们苏北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根本没有上工业的条件。其实农业发展也是很有前途的,主要方向就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杜远征佩服李国强有眼光,桃源村让他来当村主任,便是插上了翅膀,要腾飞了。

杜远征也很佩服童富贵这个人,当初想着法子挤兑李国强两口子,自己第一次来搞盐碱地的时候,看他就不顺眼。没想到,此人竟然做了乡干部,现在变成了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的好干部。

这一次童富贵设法让李国强当上了桃源村主任,反映出他的良苦用心,就是想用李国强的影响力,把桃源村的经济搞上去,让村民们早日奔小康。

杜远征现在童富贵是刮目相看,心悦诚服。

“那你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李国强问道。

“李村长,农业发展需要动脑筋,不能千篇一律种植小麦水稻,要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比如水果、药材,再比如农业观光旅游。”

“杜副乡长,看来把你挖过来不是我枉费心机,你这一开口,我便看到了桃源村的远景,我们一起努力,把桃源村打造成安淮第一村。”

“李村长,我们也不用贪图虚荣,踏踏实实把村子搞上去,我也算交了差,你也算完成任务了。”

“对对对,低头做事,做好就行。”

来了之后,杜远征对全村各个村民小组的情况进行了了解,特别化验了每个小组的田地土壤情况。

最后他发现,村里分为东西两片,东片土壤适合种植药材,西片靠山这部分,土壤适合种植水果。

李国强组织了一次村两委、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会议,把杜远征这个规划拿出来讨论。

让李国强没有料到的是,除了村支书童庆云、杜远征和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干部态度积极,一个个不吭声,其实就是反对了。

童庆云一看,这不是好事嘛,带领大家走优质发展道路,大幅提高经济收入,怎么这些村干部反倒不乐意了呢?

“哎,我说大家是怎么回事啊?杜副乡长辛辛苦苦用了两三个月调研的结果,给我们村指明了发展方向,明明是一条金光大道,我怎么看你们都不乐意呢?”童庆云问道。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人说话。

李国强笑着说:“不管有什么意见什么想法,总得说出来嘛,今天就是碰头会,就是要听听大家怎么说。”

后排站起一个大汉,“杜副乡长,您为我们村做的这个农业发展规划不是不好,只是大家心里都没底,要是失败了,不仅收不了水果药材,就连正常的庄稼也没了。”

开始有人附和。

“是啊,我们祖祖辈辈都这样种地的,种个小麦水稻,收成稳定,虽然发不了财,但心里踏实啊。”

“发财哪个不想?只是这些东西我们都没弄过,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弄不好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前几年复兴乡大搞银杏树,当初说得天花乱坠,可最后怎么样?一点儿收益都没有,大伙气得把树木都砍了当柴烧,可以说是血本无归。”

“对对对,这个教训很深刻,我家在那儿有亲戚,耽误了几年的收成,一个个气得牙痒,去乡里讨过说法,最后还不是不了了之?吃亏的还是群众。”

你一言,我一语,都是些没信心话。

李国强听了有点儿着急,但他能理解大家的心情。

农民,就靠那几亩地生活,发展好了,皆大欢喜,要是败了,自己就是罪魁祸首。

这儿的村民几乎没有人出过远门,甚至大多数人连县城在哪儿都不晓得,小农思想深厚,不敢跨大步子。

当初办养鸡场,那也是因为有自己这个先行者,让他们亲眼看到了甜头,后来自己以全力帮助,村里群众才逐渐行动了起来。

现在你让他们把土地这个命根子拿出来搏一把,一个个还是没胆量,他们的思想深处,还是输不起。

日期:2021-11-02 07:19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