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安禄山前方受阻、后方不稳,只要封常清和高仙芝能够死守潼关,封常清所说的“事有顺逆,势有奇变”,没准儿就可以发生。但是,就是这个初步利好的局面,给毁在一个宦官手里。怎么回事呢?唐朝本来就有宦官监军的传统,高仙芝出发时,唐玄宗也奉送他一名监军叫边令诚。这个边令诚可不是什么好人。眼看前线那么紧张,他居然还向高仙芝提各种各样的私人要求。高仙芝哪有心思管,就没怎么搭理他。这下子边令诚可生气了。监军不是有向皇帝汇报将领表现的权力吗?边令诚回到长安就告高仙芝与封常清一状,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这是什么话呀?封常清和安禄山血战若干天,谁能比他更了解安禄山呢?他要是不说安禄山强大,让大家都去贸然应战,那不是害了唐朝吗?而高仙芝放弃陕郡,那是为了确保潼关的安全,保住潼关就保住了长安,这难道不比那几百里地重要吗?一句话,边令诚这就是赤裸裸地诬陷。那么,面对边令诚的告状,唐玄宗是什么态度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勃然大怒,根本也不分辨什么是非曲直,直接派边令诚拿着敕书去军中斩杀高仙芝及封常清。
拿着皇帝的敕书,边令诚得意扬扬地来到潼关。当时,高仙芝出去视察部队了,就先召见封常清,向他宣布皇帝的命令。封常清说,败军之将,甘心接受惩罚,还请使者转交皇帝一份遗表。这个遗表写的是什么呢?他说:“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这一封遗表,真是感人肺腑。短短一、两百字中,他讲了四层意思。第一,我之所以战败,不是因为不努力打,而是因为敌我力量对比太悬殊。第二,我为什么不在阵前以死殉国呢?是恐怕大将死在阵前,更长了敌人的志气,并不是我怕死。第三,如今我死不足惜,只是希望陛下吸取教训,不要轻视安禄山。只有不轻敌,才有克敌制胜的希望。第四,我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无论生死,永不变节。把这封遗表交上去之后,封常清引颈受戮、从容赴死。而封常清正是李林甫当年所反对的文人将领,但是,即便在被冤杀之前,封常清考虑的还都是国家的利益。这种文人将领的风骨和见识,又岂是李林甫所能达到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