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一章 由伦理到存在 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至苏轼才开始“向上”把握陶渊明更高的生命境界。他对陶渊明仕与隐的意义具有独到的理解并作出了深刻的阐释,在《和贫士诗七首》之二中说:“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产禄彼何人?能致绮与园。古来避世士,死灰或余烟。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不乐乃径归,视世羞独贤。”宋范温在《潜溪诗眼》中曾解释过此诗的“命意”:“此诗言夷、齐自信其去,虽武王、周召不能挽之使留,若四皓自信其进,虽禄、产之聘亦为之出。盖古人无心于功名,信道而进退,举天下万世之是非,不能回夺。伯夷之非武王,绮、园之从禄、产,自合为世所笑,不当有名,偶然圣贤辩论之于后,乃信于天下,非其始望。故其名之传,如死灰之余烟也。后世君子,既不能以道进退,又不能忘世俗之毁誉,多作文以自明其出处,如《答客难》《解嘲》之类皆是也,故曰‘朱墨手自研’。韩退之亦云:‘朱丹自磨研。’若‘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盖无心于名,虽晋末亦仕,合于绮、园之出。其去也亦不待以微罪行,‘不乐乃径归’,合于夷、齐之去。其事虽小,其不为功名累其进退,盖相似。使其易地,未必不追踪二子也。东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非如昔人称渊明以退为高耳。”范氏并未完全把握东坡的命意,“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不乐乃径归,视世羞独贤”,不仅仅是说渊明“不为功名累其进退”,也不仅仅是说渊明不以世人之是非为是非,而是称道渊明任真自得的生命境界。苏轼自己在《书李简夫诗集后》中的一段话是他这首诗“命意”的最好注脚:“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求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完全抛弃了“不仕异代”这一类穿凿附会的陈词滥调,他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理解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所谓“古今贤之”的“真”不是伦理学上的“真”,也不是认识论上的“真”,而是诗人存在状态上的“真”,或者说是指陶渊明存在的本真性。他对陶渊明的阐释在陶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陶渊明研究已开始由道德赞叹和政治曲解,深入到对陶渊明存在境界的探询。萧统本来早就道出了陶渊明为人的“任真自得”,可惜他只是从道德品节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这一特征,还没有意识到它是一种属伦理而超伦理的存在境界。而范温则把东坡对陶渊明存在境界的深刻把握简单地归结为“东坡作文工于命意”,事实上这主要不是作文作诗的技巧问题,他对陶渊明的理解“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是由于他自己的生命境界“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的缘故,对陶渊明理解的深度同时也显示了他自身存在的深度。他在《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之一中说“渊明吾所师”,在《书渊明“东方有一士”诗后》中又称“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陶渊明是他最为敬服也最为亲近的精神知己,从《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一文便不难看出他对陶渊明酷爱之深,他每次读陶诗“惟恐读尽”,他晚年对陶诗几乎一一和过一遍,对陶渊明其人更“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可见他不仅将陶诗作为追效的典范,更从其文本中“师范”其存在方式,因而,他并不以忠于一家一姓的“君臣大节”这一狭隘的“眼孔”来看陶渊明的仕隐,而是从超政治超伦理的存在论角度理解陶的出处进退。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