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杂谈之一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这门一直被人冷落的课程,一时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有人拍手称快,有人叹气摇头,《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请我就此谈点意见。
大学语文和当今中国许多其他教育问题一样,真是说来话长,而且无从说起。对于各大学当局来说,大学语文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弃之不忍,食之无味;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的确是可有可无,有它不为多,没它不为少。它是给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开设的公共课,无论是开设这门课的校方当局,还是各专业的大学老师,抑或上这门课的大学生,好像谁都没有把这门课当回事。东方网载,“在不少高校教师眼中,大学语文课不过是‘小儿科’,教学甚至不必使用教材,老师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学生在台下记好笔记即可”。据中国人民大学管教学的负责人讲,大学语文是人大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连续多年的学生评价都是倒数第二。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不受欢迎,自然有教师、教材等方面的原因,但不能排除它不受学生重视这一因素。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大学语文让人乏味,大学英语可能更让人反胃。读中国古典诗词或外国戏剧小说,总不至于比记英语单词更烦人吧?但学生谁敢对英语说“不”?校方谁敢将英语改为选修?连中山大学中文系金钦俊教授也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非绝对必要”,“英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工具,不能放松”。这也许是官方、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心态。十年前我到新加坡讲课才知道,这个华人占多数的小国,华人早已将自己的母语变成了英语,华语在那里是“不成功者”的语言。如今,国内哪所大学不在喊国际化?哪个同胞不希望“走向世界”?尽管绝大多数大学只有书记、校长、处长才能做“国际漫游”,绝大多数大学教师和毕业生只能“走向神州”。昨天中国新闻网载《中国精英阶层新思路:生个美国娃全家移民》,其实中国底层虽然没有“生个美国娃”的能力,但他们并非没有“全家移民”的梦想。从社会精英到普通百姓的这种价值取向,导致国人对母语自轻自贱的态度。事实上,学生学英语并没有什么兴趣,之所以还在坚持学习,一是怀着“走向世界”的“崇高目的”,一是要想拿文凭就得过英语四级的官方压力,另外,还有要想免试攻读研究生就必须过英语六级的这道门槛。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