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文长佚草》,有一首《双鱼》:
如𦇧鳜鱼如栉鲋,鬐张腮呷跳纵横。
遗民携立岐阳上,要就官船脍具烹。
青藤道士画并题。鳜鱼不能屈曲,如僵蹶也。音计,今花毬,其鳞纹似之,故曰罽鱼。鲫鱼群附而行,故称鲋鱼。旧传败栉所化,或因其形似耳。
这是一首题画诗。使我发生兴趣的是诗后的附注。鳜鱼为什么叫作鳜鱼呢?是因为它“不能屈曲,如僵蹶也”。此说似有理。鳜鱼是不能屈曲的,因为它的脊骨很硬,但又觉得有些勉强,有点像王安石的《字说》,这种解释我没有听说过,很可能是徐文长自己琢磨出来的。但说它为什么又叫罽鱼,是有道理的。附注里的“即今花毬”,“毬”字肯定是刻错了或排错了的字,当作“毯”。“罽”是杂色的毛织品,是一种衣料。《汉书·高帝纪下》:“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这种毛料子大概到徐文长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所以他要注明“即今花毬”,其实罽有花,却不是毯子,用毯子做衣服,未免太厚重。用当时可见的花毯来比罽,原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且罽或,这个字十六世纪认得的人就不多了,所以徐文长注曰“音计”。鳜鱼有些地方叫作“鯚花鱼”,如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和我的家乡高邮,北京人则反过来读成“花鯚”,叫作“鯚花”是没有讲的。正字应写成“罽花”。鳜鱼身上有杂色斑点,大概古代的罽就是那样,不过如果有哪家饭馆里的菜单上写出“清蒸罽花鱼”,绝大部分顾客一定会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即使写成“鳜鱼”,有人怕也不认识,很可能念成“厥鱼”(今音)。我小时候有一位老师教我们张志和的《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就把“鳜鱼”读成“厥鱼”。因此,现在很多饭馆都写成“桂鱼”。其实这是都可以的吧,写成“鯚花鱼”“桂鱼”,都无所谓,只要是那个东西。不过知道“罽花鱼”的由来,也不失为一件有趣的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