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9-01 20:56:09
(423)
于春明在学业、绿卡和事业上是一个有清晰目标的人,在这些方面他坚定、理性又执着,但在感情和生活中,却不擅主动,不懂挽留,不会拒绝,也不爱争辩,总是习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自从有了新的妻子,和即将问世的一个新的孩子,他很自然地顺从了天意,很快适应和接受了新的生活。
孕妇和新婴儿需要很多花销,家里的开销一下子多了。于春明努力打拼,在曼哈顿苦撑近一年,却没攒下什么钱。昂贵的租金令于春明的生意做的异常艰难。辛苦一年,赚的钱大部分都交了店租。
于春明决定搬离曼哈顿,到布鲁克林租一个小仓库继续之前的生意。为了生活,他放下了尊严,去找裴正海,恳求他再把店铺兑回去。
裴正海因为次贷危机的影响,离开曼哈顿,在布鲁克林发展了一年。布鲁克林和寸土寸金的曼哈顿相比,地价低廉,裴正海在危机中看到了生机,在经济低靡的时候,在布鲁克林低价购买了大批土地和仓库。经济危机使曼哈顿受到巨大冲击,很多公司和商家陆陆续续搬入布鲁克林,裴正海的地产投资很快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随着大批进口商搬迁,布鲁克林形成了新的商圈,批发生意渐渐回暖。
裴正海有自己多年进口的产品,在拉斯维加斯的商展上又找到了很多新客户。生意不断扩大,他也正有重回曼哈顿的想法,于春明放低了姿态来求他,他不计前嫌,豪爽大度地答应了。两个人商定,一个月后,裴正海重新接手曼哈顿的店铺。
日期:2022-09-01 21:59:37
(424)
春节过后,是向厂家订货的最佳时间。正月十五刚过,裴正海就来到了大陆。
中国北方小城的一间茶馆里,裴正海和奕霏相对而坐。一阵叙旧寒暄后,裴正海邀请奕霏陪他去南方厂家订货。
奕霏觉得离开美国那么久,早已失去市场嗅觉,但裴正海依然相信奕霏的眼光,尤其围巾帽子等女士商品,他希望奕霏能帮他做些参谋。奕霏日夜思念女儿心情抑郁,也想出去散散心,于是答应了裴正海。
奕霏和裴正海来到义乌,那里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原来,美国拉斯维加斯秀上的小商品几乎全出自义乌,美国低端市场的大部分也都来自中国。 奕霏眼界大开,第一次看到中国制造的强大。
裴正海和奕霏一起在市场上寻找,每看中一个商品,都亲自去厂家考察一番。短短几天的合作,两个人配合的十分默契。裴正海发现奕霏在他身边,和厂家洽谈总是事半功倍。在关键时刻,奕霏总能发挥女人以柔克刚的本事,在两个男人互不相让,对价格无法达成一致的时候,奕霏总会以另一种角度和方式,拿出第三种意见,不但能让厂家接受,还能变相降低价格,帮裴正海争取到最大利益。几天下来,裴正海找到很多新品和合作厂家,谈成一笔笔订单,他越来越觉得奕霏是他生意上的得力助手。
最后一天从厂家出来,一起晚餐时,裴正海说,“回美国吧,奕霏,帮帮我,我需要你。雨点也需要你,你难道不想女儿吗?“
“当然想。可我申请的投资移民这么久了一点消息都没有。”奕霏黯然低叹。
奕霏回国后,未能和女儿团聚,心里非常苦闷。她苦思冥想琢磨了很久,最后,通过一家旅行社申请了投资移民。
“其实最快的方式还是配偶绿卡申请。让我申请你吧。哪怕是假的,我也愿意。”
裴正海语气诚恳,神情专注。这么多年,裴正海对她始终没变,痴心不倦,深情如一。
“哈哈。跟你假结婚有风险,和你还不如和春明假结婚。拉到小房间询问私生活,不用背台词儿。”
裴正海真诚炙热的眼神,奕霏不是不懂。为了不让两人陷入窘境,奕霏故作轻松地开起了玩笑。
裴正海眉头微蹙,沉默了片刻,“于春明应该不会帮你申请了。”
本来是一句说笑,裴正海却突然一脸严肃,奕霏觉得诧异“为什么?”
“他已经有了女朋友。”
奕霏耸耸肩,“他最终还是和那个老女人在一起了,金钱还真是万能。”
裴正海看着奕霏表情的变化,又沉默了几秒钟,最终还是对奕霏说出了实情,“不是丽姐,是你请的推销员杨兰。”
“哈哈哈。这不可能,他虽然呆笨一些,但眼光和品味和你绝对不同。他绝不会看上杨兰,杨兰也不会看上她,没钱没房没车还带一个孩子,吸引杨兰的是钱,不是帅哥。”
谈起于春明,也不忘顺带讥讽他一句,裴正海脸色有点不自然,“是真的,我亲眼见到。几个月前我去拉斯维加斯做商展时,在飞机上碰到于春明和杨兰,他们的确在一起。”
奕霏的脸色终于有了一丝变化,不屑地冷笑一声,“这个女人还真不简单,把你们两个男人都能搞定。”
“我和杨兰毫无关系,她已经向我招认,我和她没发生过任何事。”
裴正海赶紧撇清自己。
奕霏早听裴正海说过,于春明也做起批发生意,“他去做商展?杨兰不会是他的员工?”
“以前是他的员工,现在也的确是他的女人。于春明恳求我收回曼哈顿的店铺,那个太大,于春明做的有点辛苦,他想多赚点钱,给杨兰一份稳定的生活。”
奕霏终于静默了,心底涌起一丝说不出的怅然。人就是这么奇怪,即使已经放手,却依然不希望被取代,即使自己抛弃的东西,也不希望被别人占有。
奕霏突然想到什么,“你同意了?”
裴正海点点头,“帮人帮己。我也有意重回曼哈顿。”
奕霏思忖片刻,“那也帮我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