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又要作诗了?今次过来,可真是一件大大的幸事!”
“是极是极。”
应无尘的一番提议很快就赢得了众人的附和,至于之前那个话题,已经没人再提起了,不过应无尘却没有掉以轻心。
他现在除了警惕城中的别有用心之人外,还得抓紧时间处理好情报处那边的事情,否则今后再遇到相同情况,后知后觉的可不行。
如果说现场作诗,那应无尘自认没这本事,但是要论及抄诗,他敢肯定的说,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只见应无尘装模作样的酝酿好了情绪,然后排开众人举着酒杯,一边迈步一边开口道:“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最后一句唱毕,应无尘就从旁边抄起一个酒坛子,然后也不顾侍儿焦急的劝阻声,仰头就灌了下去。众人原本还沉浸在雄奇壮丽的诗文当中,不过见他这番做派,也全都立刻就清醒了过来,然后一句接一句的马屁话就喷涌而出。
应无尘即便是喝醉了也仍在呓语,众人立刻就安静下来,仔细的分辨着他在说些什么。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酒来...酒...”
一句意境差上许多的诗词,却是刚好的应景。而且文人士子们都有风*气,见他都已经醉成这个样子了仍旧不忘涤烦子,气氛一下就被点燃了起来。
尤其是大家还都是读书人,心里总会有烦闷憋屈之时。再加上这首诗是以“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为诗脉,酣畅淋漓地抒发了酒兴诗情的同时,实际上还是表达了对于怀才不遇的悲愤,所以立刻就引得场中读书人的共鸣。
他们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尤其开头那两组整齐的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他们迎面扑来,气势豪迈的简直一塌糊涂。
应无尘见场中的气氛已经差不多了,然后睁开眼扯了扯身旁苏晏如的裙子,对她眨眨眼。苏晏如自然会意,拖着他往后面走去。
苏晏如和杨妈妈一人一边,将应无尘给拖进了房间之中,结果关门声刚一响起来,应无尘就自己站直了身体,丝毫看不出任何的醉态。
苏杨二人见状也都没什么诧异的表情,毕竟她们配合应无尘做这种事,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
“这次中途离场,又是有什么安排?”
“还是杨妈妈灵醒。”应无尘小小的恭维了一句,然后轻声安排道:“跟之前一样。告诉姑娘们,不要传关于卞城王的任何言论。”
“那要是来消遣的客人主动提起呢?也不好总是尴尬一笑吧?”
应无尘知道杨妈妈是说之前的一场事故,不过他这次却不是商量而是吩咐,所以口风一点都没松:“客人来是谈论风月的,谁成天跟他臧否古今?如果有人一定要揪着卞城王的事情不松口,直接去天然居通知我,我来处理。”
杨妈妈也看出了应无尘的态度,她也就没再坚持。至于像之前那样引得客人不满,她不仅巴不得再来一次,更想过要不要自导自演一场呢。
毕竟应无尘给出的“补偿方案”,都足以抵得上群玉院半年的收入了,而且还是净收入。
不过虽然心里这样想,但杨妈妈却不敢这样做。因为据从城西过来的客人们说,原本生意最好的佛像店吉善堂,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不仅已经关门大吉,更是连掌柜都不知所踪了。
而杨妈妈在加入以应无尘为中心的“商人互助联合会”前,就知道吉善堂的周掌柜与应无尘起了嫌隙,当时群玉院也曾推手,算是间接助力了吉善堂的关门。
一念及此,杨妈妈就收回不该有的心思,然后调转话锋问道:“使君下午叫准备的侍女已经都齐了,我叫她们进来?”
“不用。”应无尘摇头拒绝,然后抬手指了一下文人士子们聚会的采葛园方向道:“让她们一路过去,然后沿途分散开,等着那群喝傻了的书生过去就行。”
“不去陪侍酒席吗?”杨妈妈有些疑惑。
在路上守着?那得守到什么时候?
应无尘自然看出了她心中尚有疑虑,于是出声解释道:“先在路边等,等哪个书生离席之后,姑娘们再假装路边偶遇,然后一路送其回席。送至之后便转身就走,但书生们不会轻易放她们离开,姑娘们也就有了留下的借口。
留下之后也不要故态复萌,保持谦卑的听他们说话就行,最好能扮作一副孺慕的样子。届时那群喝酒喝的五迷三道的书生,哪里还能分辨出身旁女子的容貌如何,只会记得这是一个温柔的可人儿,会把她疼进骨子里。
之所以让她们穿戴素雅,是为了引起风流种们的同情心,所以姑娘们留席自然会少不了赏赐。有了什么赏赐之后,推诿几次就收下,但记得事后去找人家还回去。
至于书生们还要不要,那是人家的事情,但样子一定要做足了。即便是赏赐被收回,叫姑娘们不要抱怨,书生要脸面,自然会从其他地方补偿回来。即便是什么都没有,最终也能得一个人美心善的评语,这很重要。
当接二连三有人带姑娘回来时,其他人要不了多久也就会按耐不住的纷纷离席,场自然也就散了。到时这群书生夜宿群玉院,杨妈妈的生意何愁不兴?”
杨妈妈闻言沉思了一会,不过很快她就想通了其中的症结,对应无尘更是佩服有加。
其实文人士子们夜宿秦楼楚馆,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大事儿,但如果集体都留宿了,那可真算得上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三五个读书人夜宿群玉院,还能说是兴致使然随遇而安。但要是集体寻花问柳,那这件事情可就立马高级了起来,甚至有往探讨生命本质的方向发展的意思。
而且放眼酆都建成的千年历史中,也没听说过什么时候有大批读书人夜宿青楼的。毕竟大家都是要脸面的人,总不能席面上兄友弟恭的称呼着,下了席就真成了表亲兄弟吧?
可如果这个先例真的能由群玉院来开,那今后的生意可真就是水涨船高了。届时别说追赶上飘香阁的地位,就是将其踩在脚下也不成问题。
因为士子们大批留宿之后,对家人也好、友人也罢,自然要给出一个解释来。而这又是一群极其好脸面的人,所以为了印证他们的说辞,今后的聚会地点,也基本就锁死在了群玉院,别无他处。
日期:2022-08-31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