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三章 婴儿的成长 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

热门小说推荐

出生后的婴儿,首先会经历一段精神发育过程。这完全不同于他们在胚胎里的成形过程,当然,也有不同于后来要体验的生活。初生婴儿的出生只是在肉体方面,而精神方面还处在“形成期”,所以我们将他们称为“精神的胚胎”。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人类需要经过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出生以前,这和所有动物相同;另一个在出生之后,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精神胚胎”期,这是人类特有的,其他生命都不具备这种能力。

人类有别于各种生物的原因是,各个物种之间存在着差异,一个物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不同于其他物种。一个新物种会继承同类物种的基本特性,肯定也会具有旧物种所没有的特性。于是,伴随着一个新物种的出现,生物界就向前推动了一步。

正因为这样,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出现,使动物界的状况大为改观。因为鸟类和哺乳动物不只是源于旧物种的遗传,而且身上还出现了全新的特性。恐龙灭绝之后,随即出现的鸟类,带来了一些新的生存技能,比如他们会保护自己的卵,它们学会了搭巢建穴以保护幼鸟。这些技能恐龙都不会,大型爬行动物经常随意将自己的卵抛弃。

哺乳动物加强对幼仔的保护,是证明他们是由鸟类进化而来的表现之一。哺乳动物把幼仔置放于体内,用自己的血液滋养它们,而不同于鸟类动物那样将卵排到体外孵化。哺乳动物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而婴儿具有的两个胚胎时期,将这些新的生物特征推入一个更高级的台阶,这是其他生命所不曾拥有的自然奇迹。

对人类的这个新特性,我们应加以研究,最好在儿童发育和人类心理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假设人类的活动依靠精神和智慧,那么,这种精神力量和创造性智慧就是人类生存的圆心,其他的行为活动都以此围绕,人类的发展也以其为前提。

依据印度哲学的说法,人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活动,部分生理障碍源于心理疾病和精神失常,如今,西方世界也肯定了这些观点。假如印度先哲的说法是正确的,假如精神对人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假如真的是内在精神控制着人类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新生儿的精神世界,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关注他们的身体。

婴儿不止具有像成人那样的学习能力,还能依据周围的环境进行自我塑造,因为他们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类型,这与成人的心理类型大不一样。正因如此,婴儿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跟成人不同。

对成人来说,环境是自己需要加以观察和思考的外部客观对象;儿童则不同,他们不明白什么外部环境,他们在记住周围事物的同时,还吸收所有事物,使其成为心灵的一部分。成人能够认识外部世界,却感受不到它与自己的联系,对此麻木不仁;婴儿则不同,他们借助对环境的体验完成了自我的塑造,把对事物的感知吸收成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婴儿在无意识中完成对环境的记忆,并且具有一种吸收能力,帕西·纳恩先生将这种记忆类型称为“记忆性基质”。

关于这种特殊记忆类型的最好例证,就是婴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儿童学习语言,不是靠“记住”了话语的发音方法,而是自发形成了发音的能力,甚至能很快地熟练运用语言。成人则不同,他们掌握一门外语要受到艰苦的磨砺,但只要儿童开始说话,就顺理成章地遵循语言法则和特殊用法。他们不需要像成人那样对语言进行研究和记忆,他们甚至未曾想到要那样学习语言,但是他们却熟练地掌握了语言,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显然,与通常的记忆相比,婴儿学习语言的方式完全不同,而这种方式是儿童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部环境,儿童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这种感知能力使他可以顺利观察和吸收周围事物,并且逐渐适应周围环境。同样是在无意识中,儿童完成了这个特殊的学习过程。

我们认为,适应过程是生命的第一个阶段。与成人的适应行为相比,它们存在很大区别,所以必须确切理解“适应”一词的含义。孩子的这种特殊适应能力,使他把自己的出生地变成永久的家园,这也好比婴儿对语言的掌握,因为人唯一能说得顺畅的语言就是自己的母语。因此一个成人生活在国外,他自始至终都会有一种陌生感,永远无法像婴儿那样适应一个新世界。传教士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激情满怀,为传教远赴他国,如果你有机会见到他们,他们一定会这样答复你的问候:“我们身在他国,不过是一个孤单的异国客啊!”由此我们能看出,成人的适应能力多么的有限。

儿童则不然,尽管他们出生在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但总是可以与之建立密切联系,不在乎生活有多么艰难,也不管是生在芬兰的冰冻平原还是生在荷兰的海滩,他们总能从中发现无穷的乐趣。

正是在儿童时期,人们培养了这种对家园的深切怀恋与热爱。当然,成人对家乡也怀有同样的情感,他只能爱这块土地,因为他的成长经历使他属于这块土地,除这之外,他几乎找不到类似的快乐。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