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世说新语浮世绘 今之名片,古之“明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中国人普遍用名片,是改革走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开始的时候,大家还看不太惯,嘲谑地称之为“明骗”。的确,当时时髦的人们,名片所载的头衔,多半名不副实,很有些忽悠人的意思在里面。名片是交往的工具,陌生人彼此相见,一上来就如《西厢记》里张生见莺莺一般地自我介绍,姓甚名谁,年方几何,是干吗的,自是不方便,尤其是那种弄一堆头衔的人,要靠自家张嘴一个个罗列出来,脸皮再厚,也未免会有些不好意思。都列在名片里面,一目了然,即使有不实之处,也属于“明骗”,这个时候,即便使用测谎器,也测不出心里的波动。

中国人最早用名片,是在清末,是跟外国人学的。到了民国,为了表明自己民族走向文明,国人不仅改戴洋礼帽(时称文明帽)、执手杖(时称文明棍),而且把自家原来用的大名刺,换成了小名片。只是,这玩意儿一直没有普及开,只在沿海都市的小圈子里流行。

小名片是舶来品,但大名刺可是地道的国货。说起来,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早用类似名片这种东西作为人际交往的介质。名刺大概春秋战国就开始使用了。最早的时候,用的是木片,登门拜谒,要给对方一个关于自己的介绍,写在木片上,叫作谒帖。后来谒变成了刺,意思类似,因此谒帖变成了名刺。纸张发明之后,木片换成纸片。名刺到了明清之际,形质变得非常宏大。首先规模大,一个名刺要大到长五尺、宽五寸,比今天一张报纸还大。其次名字大,在一张大纸上,写上斗方大字。递名刺之前,得着仆人用封袋装着,拿着跟着走。据说,非这样不足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其实呢,看着自家的名字写得大大的,感觉也相当地良好。有意思的是,晚清外国传教士进来,不仅追求教阶与中国官阶的对等,而且在跟中国官府打交道的时候,也用大名刺,因此,那时在中国的洋主教,都有个中国名字,为的就是方便往名刺上书写名讳。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