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晚清士林的政治走向 明清之际士的传统政治角色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说到“士林”,必须对“士”有个界定才行。一般惯例“士”指“士绅”,指有功名的人,凡是曾获得过生员,俗称“秀才”以上“学衔”的人,均可称为士绅,宽泛一点的,还可以把通过非科举途径攫取功名并官职者包括进来。显然,在晚清的光景里,这种“异途”士绅的比例相当大。这是一种符合明清官方规定的界说。

另一种界说是“读书人”,近乎于我们日常所谓的“知识分子”。正如知识分子的概念混乱得一塌糊涂一样,读书人的概念也相当模糊。在晚清特定的情景中,一般使用读书人概念时往往既包括有功名的人,又包括未取得功名而有学问的人,明显地将通过纳捐和军功等途径上升为缙绅的“老粗”排除在外。

我基本倾向于后一种说法,但还希望将标尺再抬高三寸,将所有读书和曾经读过书,有相当文字能力的人统统算作“士”(有官衔但目不识丁者不算)。有功名的人不必说,非得熟读四书五经不可,八股文做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某些边鄙之地,由于风气不开,读书人有限,应考时破题之后只做到“且夫”二字就进学的宝贝可能要除外),试帖诗四平八稳,格律分明。捐班虽说有点铜臭味,但有些人捐个监生之类的是为了进一步应考,就像《儒林外史》里的周进那样,应该说也有几点墨水。以军功起家之辈固然粗豪,但读过书的人也非凤毛麟角。至于芸芸敢到考场放个屁1,而终身未获一衿的童生们,绝大多数应该是已经达到了开笔作文的程度,在那个时代,达到这个程度,就意味着四书至少能连蒙带唬地背下来,少说也在私塾挨了七八年手板。其中可能也会有极个别的把“郁郁乎文哉”念成“都都平丈我”的糊涂虫,但确有真才实学而为制度与考官所误的人也在在多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