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我读你写的《认识与存在》,感到唯识对我执的根源有深刻的剖析。其中谈到,第八阿赖耶识包括“相分”和“见分”,“相分”为宇宙器界根身,“见分”为有情生命主体,后者被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执以为我,由此形成有情的自我意识及自他区别。简言之,是末那识把阿赖耶识执以为我。这个分析十分微妙。
济:第七末那识的特点是向内认识,然后影响意识的活动。向内认识就是以阿赖耶识作为它的所缘对象,把阿赖耶识当作恒常不变的实体。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是因为无明、看不清而造成的误解。世间万物时时都在生灭变化中,但因为我们看不到这个层面,就误以为它是恒常而持久的。末那识也是同样,因为看不清阿赖耶识的相似相续,就将它执以为我,并建立俱生我执。这种潜在的俱生我执时刻都在活动,所以就影响到前六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周:阿赖耶识是无始以来的生命之流,末那识认定它是不变的自我,人出生之时,这个认定就存在于无意识之中了。人不知不觉地带着这个认定去看一切,就在意识中也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这个解释很有意思,它说明了为什么一切众生会执著自我,因为这种执著是与生俱来的。
济:但究竟什么代表“我”呢?我们每天都在说到“我”——我想,我要,我高兴,我痛苦;无论拥有什么,都把“我”的标签贴上去。为什么会这么执著?因为“我”是虚构的,没有实际内涵的,所以人们就要不断地肯定自己,找到存在的真实感。现在有个词叫作“刷存在感”,这也是一种寻找“我”的方式——通过各种表现让大家看到“我”,以此证明“我”的重要性。从佛法角度来说,“我”的存在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感觉。我们往往会觉得,名字代表“我”的存在,相貌代表“我”的存在,身体代表“我”的存在,身份代表“我”的存在,想法代表“我”的存在。某天很生气,觉得生气代表“我”的存在;某天很开心,又觉得开心代表“我”的存在。诸如此类,是不是这样?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