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普通百姓的死法不同,大清崩灭后,京师文人多了个爱好,那就是找个湖景好的地界投水淹死自己。这其中有个掌故,说是大宋名臣江万里守襄樊城,城破前盖了个亭子,题匾上写“止水”二字,没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城破后,江万里投水而死,这才发现止水的意思,是要找时机淹毙自己。后来余英时考证晚明当了和尚的文人方以智到底是病死还是投水尽节,也发现他儿子的诗中出现了止水二字,原来是怕清廷追究,不敢明说老爷子有意殉身明朝,假称病死,只好用暗语。
民国代清而立,按古时说法叫“鼎革”,清代明时,据说为朱家殉死在当时变成了最时髦的行为艺术,各路名臣争先恐后地或上吊或自残,拼力展示各种死法,唯恐剩下来落个羞惭苟活的骂名。可到了民国代清的年份,不叫鼎革,改称“革命”,明末前仆后继嗜死如怡的悲烈场面却没再重演,满朝文武个个缩头惜命,没有一个为大清殉死。这让一个晚清小吏很焦虑,于是他准备了七年,洋洋洒洒写了数万言,满纸说的都是自己想死的理由,有点像今天那些搞行为艺术的人,生怕观众看不懂,自己白忙活一阵,又在表演场子边支个架子,加写一段标签式说明。
这位小吏名梁济,他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哲人梁漱溟。梁济写的标签文字明确说自己的行为是殉清,却又加注说殉清只是个说法,实际上是殉中国、殉文化,意思是和明末那些殉朱家一姓的“义士”死因有别,这就如行为艺术未展演前,先把文案做足做透,以便后人把身体行为和文字展现相互比照赏析。这积攒了几年的“绝命书”叠加起来真是义正词严,让人觉得梁济殉死的确经过深思熟虑,理由看似相当充分,却也缥缥缈缈地把死的涵义神秘化了。当死亡之举在积水潭终于完成后,自然惹得大波迭起,舆论哗然,其中当然少不了《新青年》这类好打笔仗的愤青刊物加盟,也少不了陈独秀、陶孟和、徐志摩以及当代的林毓生等文坛精英隔空混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