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新家还没几天,我的幼儿园就因为要翻建而暂时停办了。没办法,爸爸妈妈只好托人找了一个女孩照顾我,她就是我的第一个小阿姨,是安徽无为人,19岁,名字特别好听,叫玉娥。不过我对玉娥阿姨的回忆,并不像她的名字那么美好。
说她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讲一讲北京“阿姨”的历史吧。
我小时候,“保姆”这个词儿还是属于腐朽的资产阶级意识的,一般只会在《格林童话》之类的外国故事书里出现,生活中我们并不使用它。我们有另一个词来形容这个职业——阿姨。年纪大的是老阿姨,年轻的就是小阿姨。
听爸爸说,五六十年代,北京的阿姨大多来自河北。因为两个地方离得近,年景不好的时候,家里困难的河北大妈啊媳妇啊会进京来讨生活。爸爸少年时代家里的马大娘就是河北的,做得一手好面食,擀出的面条厚薄长宽一水儿齐,烙出的葱花饼酥得掉渣儿、浓香四溢。马大娘回老家之后,爸爸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葱花饼了。
而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老一辈的河北阿姨基本都告老还乡了。说起来,这群朴实的小脚老太太骨子里是比较传统的,不愿意在异乡做阿姨;不管和雇主关系多好,她们也不会带家人乡亲过来接班。因此随着这批老阿姨退休,北京的阿姨群体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焦头烂额的双职工们,只能想办法找父母或者周围没工作的邻居帮忙看孩子。此时,安徽阿姨声势浩大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