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筵”?“经”指经典,主要是儒家的“五经”即《易经》、《书经》、《诗经》、《周礼》、《春秋》等。“筵”的本意为竹席,引申指座位,此处是“讲席”的意思。合起来,“经筵”就是儒臣给皇帝上课,讲授儒家经典或治国之道等,也就是皇帝学习的制度。给皇帝讲课的官员叫作“经筵讲官”。通过经筵,君臣之间,学习经典,相互研讨,结合朝政实际,阐发儒家思想。经筵有大小之分:通常所指的是大经筵,举行的次数不多,礼仪隆重,仪式性多于实用性;“小经筵”则是指“日讲”,也就是日常给皇帝上课,次数频繁,礼仪从简,实用性多于仪式性。明清时期,大经筵多在文华殿举行。
经筵制度汉代就已出现,宋代成形。明朝初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帝,都是成年即位,大多勤政好学,经筵虽未定制,但并不很紧迫。而宣宗之后的英宗朱祁镇,9岁即位。他的祖母张太皇太后督教很严。主掌朝政的名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深感教育幼主责任重大,上疏请开经筵,定下明代经筵制度——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举行经筵。
明清经筵,怎样进行?明清经筵,礼制相同,略有差异,以清为例,综合叙述。先由礼部动议举行,翰林院选任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和讲官共同拟定篇目、撰写讲义,奏请钦定。经筵当天黎明,由大学士等,到传心殿祭祀。经筵举行时,文华殿宝座前摆放南北三张桌子,北面是皇帝用的御案,南面分别是讲官用的讲案,三案相对,呈品字形。案上各置讲章(讲稿),镇以金尺(镇尺)。旁边站立展书(翻书)官两员。讲官在两张桌子上安放好讲义:左边是“书”,即“四书”;右边是“经”,即“五经”。讲官一共四位,满汉各二,两人一组,分讲书、经。参加经筵的官员很多,规格也很高:丹墀左侧站立着满人讲官,以及当班的大学士,吏、户、礼部的尚书和侍郎等;丹墀右侧站立着汉人讲官,以及兵、刑、工部的尚书和侍郎等。如果孔子的后人——衍圣公入京朝拜,也可能获准参加经筵。此外还有负责礼仪的鸿胪寺官员、负责纠正仪表的给事中等也参加。明朝御座前有金鹤一对,东西伫立,口含熏香,喷吐青烟,气氛神秘,为外国贡品。经筵开始,皇帝御殿升座,众臣行礼,然后开讲。展书官膝行(跪着前行)御案前展开讲章,然后退回原处。先由满人讲官出列,用满语讲“四书”,然后由汉人讲官用汉语讲。讲完之后,皇帝就讲解内容发些议论,叫作“书义”,大臣们跪着聆听。再由满、汉讲官依次再讲“五经”,皇帝阐发些“经义”,尔后下课。皇帝给参加者赐座,或在廊屋赐茶,然后起驾回宫。讲官等人随后到太和门东廊吃饭,有时在文华殿配殿本仁殿设席。赐宴的酒食自然不错,剩下的饭菜还允许打包带走。(《水南翰记》)这在当时是皇帝的恩典,在今天看是节约、不浪费。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