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明清内阁,在皇宫的外朝,非常重要,故事很多。本讲先介绍内阁的变迁,再介绍内阁的人物。
明朝官制,行政系统,皇帝之下,设立内阁,辅助皇帝。内阁设大学士,人数不固定,一般为五至七人。其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皇权与相权,经常有矛盾:皇权过大,内阁只备顾问,没有实权;相权过大,遇上弱势皇帝,威胁皇权。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以“叛国罪”被杀,罢丞相不设,内阁权力,归于六部。皇帝朱元璋直接领导六部。这样做实际上等于皇帝兼宰相,其好处是权力集中,减少行政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其坏处是皇权得不到制约,使专制君主更加专制。而且这样做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皇帝每日亲政、勤政,否则行政机构运转失灵。
永乐以后,相权逐渐提高。到他儿子洪熙、孙子宣德时,内阁权力,日渐加重。到嘉靖帝时,信用宰辅严嵩,“遂赫然为真宰相”。(《明史·职官一》卷七十二)这时皇权运作,皇帝用了两手:权力交内阁,票拟(皇帝批示的草稿)交内监,二者相制约,皇帝操君权。
明朝内阁办公地点多有变化,细节记载疏略。清内阁故址尚在,记载也比较详细。清内阁为大学士的办公室,称内阁大学士堂,简称内阁大堂。内阁大堂的位置,在午门东侧城墙以北,午门内东庑以东,东华门以西,文华门以南。这是一座围合小院,院有垂花门,有正门。院内正堂坐北面南,三间,是大学士办公室。其东厢为汉文票签房,西厢为蒙古堂。其东南,为汉本堂。其西南,为满本堂。院内还有侍读拟写草签(草稿)处、档案房等。清代内阁文本,主要为满文、汉文和蒙古文,所以内阁的票签和公文有三套机构,都集中在内阁大院办公。房均为三间,但建筑面积大小不同,办公条件极其简陋。院东侧为内阁大库,收贮大量内阁满文、汉文、蒙古文的档案,现分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明代内阁大库档案大部焚毁或散失。清末民初,内阁大库档案有些被当作废纸卖给造纸厂,经发现购回约八千麻袋,这就是所谓“八千麻袋事件”。根据这些资料,已整理出版《明清档案》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编。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