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七年,在青年记者之中,三十二岁的刘宾雁要算是“反右派运动”的“重点人物”了。
和王蒙、刘绍棠一样,刘宾雁是一个早熟的文学青年。
一九二五年元宵节的晚上,刘宾雁出生在长春市一个铁路职员的家庭。
一九四四年,十九岁的刘宾雁便加入了中共——王蒙是在十四岁加入中共,刘绍棠则在十七岁加入中共。
长春离苏联不远,而又长期受日本统治,所以刘宾雁从小就学俄语和日语。于是,二十来岁的他,最初迷恋于文学翻译,曾译了几本苏联的文学作品。
据刘宾雁自述:
“一九五一年以后,新闻工作几乎吸住了我全部的兴趣。对于文学,只限于关心,搞创作仅仅是未来的一种可能了。”①
刘宾雁在一九五五年曾遭到政治上的“麻烦”。幸亏公安机关在四个月之内破了案,使刘宾雁避免了一场“反革命”之祸。
此后,刘宾雁到三门峡和兰州采访。在兰州黄河大桥工地上的采访,促使他写了《在桥梁工地上》,发表于一九五六年四月号《人民文学》。
紧接着,刘宾雁又在一九五六年六月号《人民文学》发表《本报内部消息》。
刘宾雁的这两篇报告文学的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刘宾雁曾这样说:
在很多人看来,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反右派斗争似乎是突如其来的,其实早在一九五六年年底,已经出现了它的影子,那时评论界围攻王蒙同志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达到高潮。继之,一九五七年一月,在《中国青年报》会议室里召开过一次小型座谈会,讨论这篇小说和我的《本报内部消息》。会前,每人发了一份王实味的《野百合花》。这就很说明问题了。②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