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0月的一天,一位法国警官在他的名册登记本上记下了“邓希贤”这样一个名字的时候,惊讶地看着的眼前这位中国青年。是的,他不仅是这一批共88位搭乘“盎特莱蓬”号海轮的乘客中最矮的一位,而且也是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一位。这一年,邓希贤才刚16岁,孩子似的圆圆的脸庞,梳得一丝不乱的长发。
邓希贤首先登上岸,在岸上组织他的同胞们,协调他们的行动。他早已将一切都安排好了,他将所有人分成了9队,每队约10人;行李也按小队分成了9堆,以便他们一队一队地上岸并通过海关的检查。
邓希贤已经显示了他出众的组织和管理的才能。
但是,现实常常令人大失所望。
当初邓文明舍得将自己的长子送到遥远的异国他乡,是想让他能读更多的书,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前途。
当初邓希贤和他的伙伴们远离家乡和父母亲朋,为的是能够走出那个限制着他们身心发展的小环境,为自己也为祖国寻求一条崭新的道路。
然而在这里,邓希贤却不得不与黑人、西班牙人和阿尔及利亚人一起在工厂里干粗活。所谓的“勤工俭学”已经只剩下了“勤工”,哪有时间和财力去学习呢?
不过,事物总是辩证地存在的。虽然邓希贤没有机会和时间学习书本知识,但是这种繁重复杂的工场劳作使他对于工人阶级有了切身的认识;这也使他结识了年纪较大、较为成熟的中国共产主义者,这些无疑都为他最终成为一个彻底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奠定了基础。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