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蒙曼
西方权威学者迈克尔·H·哈特认为,在中国,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个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但是从他们的功绩来看,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无疑是隋文帝杨坚。他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律法《开皇律》。不仅如此,他还建立了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然而,《隋书》认为,隋文帝杨坚“好为小术,不达大体”,这是为何?毛泽东评价隋文帝的做法蕴藏大乱,这又是为何?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2011年最强人气讲史名家蒙曼为您解读人性真实的隋文帝杨坚,披露他成功上位的历史密码。《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以蒙曼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大隋风云》的讲稿为基础,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风格通俗严谨,轻松易懂。全书具备专家功力、通人见识、文士笔法三大特点,史料翔实,分析严谨缜密。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与残酷,分析让人感到深刻真实,令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最近更新 2021-12-20
作者 : 邓广铭 田余庆 戴逸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的内容源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由26位研究中国各断代史的权威专家学者合力撰写,时限起自传说时期,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基本反映了中国自古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基本事实和主要脉络,系统全面,且知识准确,文字严谨,表述精当,充分反映了名家学者的治学风范,许多文字弥足珍贵。
最近更新 2021-10-27
作者 : 尤金·N·安德森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食物的内容广泛且引人入胜的历史学和人种学著作。作者从上古史入手,展示了食物如何从一开始就在中国的官府政策、宗教仪式和身体营卫诸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然后顺着时间线索把笔触一直伸向当代中国,丰富、迷人而又发人深思地描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多样性。
最近更新 2021-10-26
作者 : 薛爱华
本书是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最新修订译本,内含24页彩色图片,另保留原书风格20幅黑白题图。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本书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在研究中国方面资料最翔实、最博学精深,并且写得最赏心悦目的著作。——《亚洲研究杂志》完全是赏心乐事……薛爱华先生几乎没有漏掉唐代生活的任何一个方 面,以至于一点一滴地为整个文明建立起一幅合情合理的全景画卷……谢弗先生文笔优雅,睿智。他喜欢这些 天方夜谭式的故事,而且把它们讲得非常好。——《星期六评论》对唐代文化一次令人着迷的考察,这可以从唐代对舶来品的使用和需要中反映出来……我们很难得看到这么一本令人愉快而内容丰富翔实的书。——《美国东方学会会刊》美国学者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著作。……从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外来物品是何等的丰富多彩,而这些外来物品对中国社会、中国原有的文化又发生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很多逐步溶入中国原有文化之中,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文化既包含汉族的,也包含其他兄弟民族的;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成分。——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最近更新 2021-06-28
作者 : 蒙曼
隋炀帝霸道激进的作为,使得他的雄才大略变成了残暴不仁,千秋伟业变成了人间噩梦。鼎盛辉煌的大隋王朝,也迅速掉头坠入了万劫不复的历史深渊。亲征高句丽的壮举,强如唐太宗者也只尝试了一次,隋炀帝却做了三次:一征高句丽,损兵折将,民怨沸腾;二征高句丽,后院起火,功败垂成;三征高句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下江都这事儿,酷爱巡幸天下的隋炀帝同样做了三次:前两次都是风风光光,挣足了面子,摆尽了排场。但到三下江都时,却弄了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与“三”有缘的隋炀帝,终究毁在了三个李姓之人手中:曾经东躲西藏的通缉犯李密,却成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李渊、李世民父子是隋炀帝的近亲,却也是大隋王朝的真正终结者。
最近更新 2021-06-21
作者 : 蒙曼
隋炀帝,世人眼中的“大暴君”。可是,谁能否认他的传奇性呢!万丈豪情,千秋功业,再配上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一个不那么庄严肃穆的谥号,如此巨大的张力,真的是使万人恨,也令万人迷。在市井传说中,他弑父杀兄,荒淫无道,凶残暴虐。在正史记载中,他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一个“炀”的谥号,永远把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是,君不见,他功业伟大:大运河沟通南北,惠及百代;洛阳城威震东方,名传千古。君不见,他才情绝世:一洗南朝以来颓唐的诗风,直追大气磅礴的汉魏雄风。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恶,但一罪也不能废百功。历史上的隋炀帝,真的一无是处吗?他这个人,到底有几分是魔鬼,又有几分是英雄?
最近更新 2021-06-19
作者 : 蒙曼
被称为“圣人可汗”的不是唐太宗,而是隋文帝,单从这一点就足以管窥隋朝开皇年间堪比大唐的盛世局面。隋文帝想建立一个理想政府,想成为彪炳千秋的明君圣主,所以他克己复礼、励精图治,造就了他与隋朝光鲜的一面:惊世的武功、焕然的典章、干云的豪气……但他在理想与道德上的苛求,也同样为大隋盛世埋下了深深的危机:他为了确保存粮,宁可与百姓一起逃荒,也不开仓赈济;他营建恢宏的大兴城,里坊却严整得如棋盘一般;他苛责儿子,终酿成亲情乃至国家的沉痛悲剧……他的价值取向,注定了他无法成为有道的君主,更不会是有情的君主。他的统治方式,也使整个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种只有气度而没有温度的迷局。
最近更新 2021-06-18
作者 : 蒙曼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在中国历史上瞬间璀璨又瞬间毁灭。尽管如此,它却拥有非凡、传奇的历史特性:统一、富强、文明与短命、暴虐、造反并存。杨坚,大隋王朝的缔造者,生在寺院、由尼姑抚养长大;年仅十四岁就步入仕途,凭借特殊手段快速攀上权力核心;不到四十岁时,再次通过特殊手段,从皇帝女婿死后的孤儿寡妇手中夺取皇权。改朝换代,这事儿在南北朝时期早已司空见惯,两百年间多少帝王将相奢望将乱世终结,却都抱憾失败,但是,杨坚成功了。历史上的隋文帝当时还是皇帝新人,却兼用武力与计谋分裂突厥帝国,取代其东亚霸主地位;随后,世人再次见识到他的霸主威势,大隋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消灭南陈,统一天下。以霸业而论,他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
最近更新 2021-06-17
作者 : 史景迁
张岱是公认的明代散文大家,其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
最近更新 2021-04-14
作者 : 安介生
历史上并不存在静止不变的族群,避难而远徙,求生而奔赴,我们的祖先在“行行重行行”中渡过了漫漫的岁月。从“中国”到岭外,从巴蜀到滇南,从关内到塞外,从蒙古大草原到青海湖畔,处处都留下了民族迁徙的足迹。正是伟大的迁徙运动开拓出民族生存的崭新天地,创造出中华大地广阔的家园
最近更新 2021-03-24
作者 : 傅林祥
交通的发展,为国家内部各个区域间、各个民族间的物质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也为各个国家与地区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比如,战国时期士的游说之风兴盛,《庄子•胠箧》形容为:“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明朝水陆交通繁荣,商人经商、仕宦旅游之风兴盛。同样,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受当时交通条件的制约。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使得火铳、传教士、西学在明末进入中国。
最近更新 2021-03-23
作者 : 张晓虹
传说,神农曾有“十城十仞,汤池百步”;另一位传说中的人物黄帝,也曾“为五楼十二楼”;大禹的父亲鲧则有“做城郭”的故事流传。这些记载或传说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在中华共同体形成初期,城就相伴而生了。中国的城市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城市与人们的生活互相辉映,编织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最近更新 2021-03-22
作者 : 李晓杰
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占主导的意见认为,行政区划始于大禹时代:《尚书‧禹贡》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岛: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随着朝代更迭,疆域变迁,行政区划也不断变化。秦汉设郡县,唐分道,元置省,一朝有一朝的状况,一朝有一朝的对策,区划总归要为现实政治服务。
最近更新 2021-03-21
作者 : 赵冬梅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朝代兴衰、帝国统治的深层根源。
最近更新 2021-03-03
作者 : 北溟鱼
长安的大雨天,杜甫睡在青苔与积水里;李白困在翰林院的书堆里打瞌睡,金灿灿的宫殿仿佛近在咫尺,又远远相隔;小旅馆里王维正为少年时的诗作标注年龄,窗外慈恩寺里俗讲声嚣,他也许更渴望看一眼寺院墙上的丹青壁画;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在人生的顶点离开长安,走向崎岖;与他同时离开的朋友刘 禹锡江湖漂泊二十多年后独自归来,只有玄都观的一树桃花依然为他开得灿烂;白菊花盛开的九月九日,李商隐只能在反目成仇的昔日好友令狐綯家客厅屏风上题一首诗,怀念曾经的重阳节;白居易从梦中惊醒,慢慢想起来,这是挚友元稹去世的第八个秋天……最伟大的唐代诗人们,“诗圣”、”诗仙“、“诗佛”、“诗魔”……各有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已经是不朽的经典。于他们而言,诗句曾经是用来炫耀才华,交换功名,铺展开自己人生地位与财富的筹码。诗人们怀揣着梦想来到长安,要出名,做官,买房,甚至重振家国,成为时代的英雄。那时候他们都年轻,都拥有卓绝的诗才,光明的未来仿佛触手可及。然而命运最叛逆,从不轻易满足人的心意。本书集历史、传记、诗歌评论等多重元素于一体,可以说是一本诗人版《人类群星闪耀时》。用八个故事,串联起大唐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一段历史,从诗人的眼里看见时代与命运,讲年轻人在大城市里的梦想、艰难和漂泊。那些不朽的诗篇来自他们无数欢欣和至暗的时刻。通过这些故事,你或许能重新认识这些诗人,看见和我们一样的人。在他们对自我和时代的追问里,看见尊严,信仰,爱与同情,生命的意义。
最近更新 2021-01-11
作者 : 易中天
朱元璋成功实现了王朝私有化,在他架设的舞台上,政治剧终于被演成了家庭伦理剧。在这出悲喜剧中,聪明如严嵩也是受害者,清廉如海瑞只好当摆设,帝王师与实干家张居正,只侥幸逃过开棺戮尸的下场。在第22卷"中华史"中,易中天先生尝试回答:这一切是为什么。他用一以贯之的严谨态度,更上层楼的生动笔触,尊重人性之复杂,拒绝"昏君""奸臣"之简单化标签,还历史人物一个公道,并且尝试回应那个更为庞大的问题:大明衰于何时,亡于谁手?在明代皇帝中,嘉靖是最长袖善舞的。他既能够保证大权在握,又不像朱元璋和明成祖那样辛苦,倒霉的便只有他的臣僚和帝国。首辅走马灯般更替,直到严嵩上台。终其一生,严嵩都只是宠臣而非权臣。他虽然害人不浅,却终归被嘉靖皇帝坑了。几经沉浮的海瑞更反映出一个怪现象:谁都知道海瑞是清廉的,但几乎谁都要孤立他。孤独的海瑞甚至不能辞职,只能当作活化石供在南京,作为帝国推崇道德的招牌。张居正则更为复杂,他趁着皇帝年幼,抓紧推行改革,到头来却以差点被开棺戮尸收场。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教育者,他是失败的;作为改革者,也是失败的。万历帝三十三岁以后就不再视朝,躲在深宫悄无声息。阁臣爱见不见,奏章爱批不批,他到底干了什么呢?大明是否如后人所说,亡于万历而非崇祯?
最近更新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