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苏珊·桑塔格
本书以真实故事为题材,写波兰最著名的女演员赫莲娜.摩德洁耶夫斯卡在一八七六年移民美国的故事。一八七六年,波兰最伟大的女演员玛丽娜·札兰斯卡退出舞台,率领一群同胞,飘洋过海到加州建立他们的乌托邦公社。玛丽娜的儿子与丈夫随同在侧,护花使者中还有一个深爱她、刚窜起文坛的年轻作家。《在美国》描写拓荒时代时依然空旷的西部,在那里,他们的公社失败,多数成员返回波兰,但是玛丽娜留下来,在美国舞台大放光芒。《在美国》是一本生动、令人惊喜的巨作,是桑塔格最迷人、最杰出的成就。
最近更新 2020-05-27
作者 : 扬·马特尔
●关于大屠杀和人类残酷欲望的完美寓言●全球畅销书作家扬·马特尔继《少年Pi的奇幻漂流》后又一力作●悬念迭起的离奇故事,耐人寻味的动物隐喻从简单到丰富,从灿烂到黑暗由单一个人扩展到整个欧洲一位名叫亨利的失意作家,一位名叫亨利的动物标本制作师傅。前者关于犹太人大屠杀主题的新书因创新受挫,后者数十年来都在写一个剧本,内容是关于一只叫做维吉尔的猴与一只叫做碧翠丝的驴子……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缘际会开始合作,一段古怪、有趣、高潮起伏又充满哲思的人性之旅就此展开:他们将要探讨生存、死亡、威胁生命的暴力、恐惧与救赎——在生活中,也在剧本里。
最近更新 2020-08-13
作者 : 亨利·詹姆斯
1.亨利·詹姆斯是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开创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2.詹姆斯是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备受海明威、博尔赫斯、格雷厄姆·格林等人推崇。3.《使节》在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名列第27位。4.《使节》是亨利·詹姆斯晚年最为成熟的写作期的峰巅之作,詹姆斯最满意的作品。《使节》讲述的是主人公斯特瑞塞作为“使节”被纽瑟姆太太从美国派出,到欧洲去带她的儿子查德·纽瑟姆回来继承家业。母亲认为儿子是被坏女人牵绊,但斯特瑞塞与这位叫作维奥内夫人的“坏女人”接触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小说以此为主线,情节颇多回转。“使节”在欧洲的游历使他重新思考一切,最终反而劝查德留在欧洲。查德最终是否回到美国?与维奥内夫人的关系又将如何发展?他(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就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样稳固。——格雷厄姆·格林我试图像亨利·詹姆斯那样保持冷静……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海明威东西方的文学我考察过一些,编过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幻想文学选集,译过麦尔维尔、卡夫卡、布洛瓦等人的作品,但至今仍未发现较亨利·詹姆斯更为神奇的……他写戏剧不是很成功,但写小说却极为拿手,善于创造模棱两可的情节,使读者费脑筋,但也因此其作品可被永无休止地读下去。他的那些丰富的作品,写出来就是为了要人慢慢回味、细细分析的。——博尔赫斯
最近更新 2020-12-12
作者 : 伊恩·麦克尤恩
这是麦克尤恩写给孩子的第一本书,讲的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彼得所做的白日梦。在英美两国,《梦想家彼得》都是以带插图的童书形式出版,而在许多别的国家,是以较为严肃的供成年人阅读的形式出版。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所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儿童书,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关系少一点,而跟爱关系多一点。麦克尤恩在写作和为他的孩子大声朗读《梦想家彼得》时,他开始觉得忘了伟大的儿童文学传统,为成年人写本关于儿童的书,用的是儿童也能理解的语言,这样也许更好。他希望它的主题——想象力本身——对那些拿起一本书的人来说,都有所参与。
最近更新 2022-03-11
作者 : 安·比蒂
最圆熟细腻的文笔描摹婚姻、男女的苦痛与进退维谷《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是安·比蒂《纽约客故事集》的第三部,是她跨越新世纪,把中产阶级推入全新领域的短篇作品集。她的年轻人步入了中年,她的人生体验愈加深沉,无论是饱受创伤,对生活无计可施的单身母亲,还是受男人掌控,精神肉体伤痕累累的女人,抑或是无爱婚姻中木讷前行,心灵无所依托的男人,再也没有无需知道去向的旅行,再也没有不由分说的任性,再也没有随时重来的爱情。当迷惘的一代人最终确定了站姿,全意接受婚姻、事业与家庭的规约,比蒂仍然站在他们身旁,讲述他们的困境,言说他们的苦痛。比蒂是善用沉默的艺术家,是善于表达我们不言说,或者无法言说的东西的艺术家,无论如何,这些东西最终都得到了表达。——威廉·德雷谢维奇安·比蒂找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写故事的方法。——约翰·厄普代克(1982、1991两届普利策小说奖得主)没人比她更精于哀婉的细节,更善于营造飘忽虚幻的悲伤气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00年布克奖得主)语调平缓,情感表达有障碍的人物和细微的互动关系是比蒂作品的特征——这样的特征同样存在于雷蒙德·卡佛、鲍比·安·梅森等作家的作品里——而这也构成了《纽约客》的独特风格。——萨姆·萨克斯(评论家)她是真的伤心,也是真的安慰人。——刘天昭(作家)既不相信男女相处的传统模式,也不相信姿态极端的缥缈梦想,安·比蒂小说中的人物,只是对爱冷感而已。不过,我们当然有理由问,是那个时代的男女真的那么心不在焉,还是安·比蒂有意无意地放大了人们在爱情中被动无为的一面。——乔纳森 (权威书评人)她对人性的多重探索中,有一种最终给予我们信心的智慧和同情,不是因为一定有希望好转,而是因为这种探求意欲发现什么让我们疼痛,什么又让我们去关怀身边的人们。——2005 年美国“雷”短篇小说奖授奖词
最近更新 2022-06-15
作者 : 米奇·阿尔博姆
* 堪比《寻梦环游记》的催泪之作。* 写给所有曾是孩子的你我,读懂母亲未曾讲述的人生。* 著名作家毕淑敏倾情作序推荐:“ 你一定要读这本书。它赠与了你一个神奇的机会,书页为斧砍出一条秘道,让你从现实的密林潜回以往,你会了结夙愿荡涤脏腑并对这一体验刻骨铭心坚信不疑。这同任何信仰和科学无关,只和我们的心灵和情感有关。为了拥有这样一个温暖而奇妙的瞬间,你需要这份阅读。 ”*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推荐:“《一日重生》是一个关于原谅、救赎和母子之间永无止境的爱的故事。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决定要为它制作一期特辑。”* 畅销小说《PS,我爱你》作者西塞莉亚·艾赫恩推荐:“米奇·阿尔博姆总能在凡俗人生中窥见魔力。”* 同名影片获2008年“金卫星奖”最佳年度电视影片奖。*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7度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NO.1《相约星期二》全球畅销23年,见证亿万读者的相遇与成长。“几乎每一个人,不管外表看起来有多么快乐,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块小小的地方,装着自己深爱的已经故去的亲人,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重逢。”——米奇·阿尔博姆让某个辞世已久的亲人,陪你再过一天。只有一天。如果可以如愿,你需不需要这样的机会?机会,在一个尴尬的时刻,落到了查尔斯·贝奈特头上。这位退役棒球运动员在挫折与酒精的消磨中,已经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理由——事业碰壁,婚姻破裂,酗酒成瘾,众叛亲离,就连女儿的婚礼都不愿意让他露面……查尔斯起了轻生之念,他以为只要一辆高速运行的汽车,一次忘我的狂奔,就可以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电光石火中,他的肉身徘徊在此境与彼岸之间;恍然苏醒,他竟然看到了多年前就意外去世的母亲。母亲引他走进昨天。昨天是一个又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场又一场角度诡异的悲喜剧,一串又一串彼此纠缠的心结。沿着母亲指的路,查尔斯的归宿究竟通往何方?一日顿悟,是否足以改变一生?米奇·阿尔博姆对于人生的感悟,如同一粒生生不息的种子,自《相约星期二》萌生,于《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划出了一道悠长的弧线,落到《一日重生》,便稳稳地扎下根来。土壤是世态人心,根是爱。
最近更新 2022-08-25
作者 : 安德烈斯·巴尔瓦
暴力无法摧毁的,爱可以。“那渴望如同一把巨大的刀子,而我们则是刀柄。”巴尔瓦不需要任何写作上的建议,他早已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本书收录了巴尔瓦广受赞誉的中篇《小手》与中篇集《正当意图》中的四篇小说。五部中篇的形式不同,题材各异,叙事颇具原创性,风格也难以归类:一个在孤儿院被杀死的小女孩,一个离家出走的厌食症少女,一个深陷婚姻危机的马拉松跑者,一个静静看着母亲走向死亡的女人,一个突然意识到和年轻情人年龄差距的同性恋老人。从童年、青春期、中年危机到衰老与死亡,从友谊、亲情、爱情到背叛与仇恨,从孤儿院、医院、公园、精神病院到马拉松赛场,从霸凌、厌食症、原生家庭、爱无能到婚姻危机……恐惧与孤独,暴力与反抗,自毁与受难,在巴尔瓦的五部中篇小说中纤毫毕现。像让·科克托《可怕的孩子》一样诗意,像威廉·戈尔丁《蝇王》一样残酷。巴尔瓦对残酷现实的处理不是单纯地揭露或抒情,而是调用了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文学注入了全新的视角,也引领读者进入更加幽微的人性深处。“用外科手术般精准的笔法,刻画各种执念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这正是巴尔瓦那些引人入胜又令人不安的故事的实质。” 难得的是,巴尔瓦的超高清细节描摹并没有使事物的轮廓变得模糊,恰恰相反,“他精确地定义了笔下的一切,从而使得世界变得可以被理解”。《小手》以爱之名,孤儿院里的女孩们在游戏中杀死了她的洋娃娃,然后杀死了她。“或许,她也跟我们一样,爱着某个人,却对自己的爱束手无策,只能哭泣着远离;或许,在她的仇恨之下,也有一只为爱歌唱的小小歌队,让她窒息;或许,她正窥探着自己爱的阴暗面,就像从火车的小窗看外面的风景一样。这可怜的、饱受爱的折磨的邪恶女巫。”《血缘》离开家已经几年了,也结了婚,生了孩子,但她还是不知道该拿对自己母亲的同情怎么办。“所有的死亡都会将记忆留存在一两个它曾触碰过的物体上,一瞬间,它们就变成了一种象征,似乎死亡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便是将周围的事物清空,再用死亡将其填满,赋予其另外的含义。”《消磨》她梦寐以求的不过是两个人坐在湖边,什么都不吃,也没有人告诉她要吃。“萨拉在自认为熟识的世界中发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与禁食带来的快感相比,饥饿所带来的不适就像是一份微不足道的贡品,换来的却是世界变得可以忍受。这是一场与自己的战斗,一场与所有人的战斗,而吃东西只是一种必要的恶行,一种令人生厌的生存义务。她渴望消失,渴望变小,小到一只能够从门下偷偷遁走的小虫,小到一粒尘埃。”《夜曲》一个像他这样的56岁老男人会疯狂爱上一个21岁的男孩再正常不过了,反过来却让他倍感荒诞。“我说你不懂我,是因为你就是不懂我,你能懂我什么呢,你需要独自生活二十年,身边没有任何人,才有可能懂我,你活过的这些年里,我几乎都是一个人过来的。你想过这些吗?”《马拉松》马拉松占据了他的一切,有时他也会因为忽视迪亚娜而内疚,但跑起来就会彻底抛在脑后。“那个他必须在马拉松中战胜的男人只不过是他自身的延伸,是他以前的生活与现在的荒诞生活抗争的延展。如果他能承认这一点,或许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简单。他不能。女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他感到一种聚集在喉咙处的焦灼,他迫切需要出去跑步,需要听到脚步落在公园地上的节奏。他想象着马拉松的开始,想象着起跑的枪声在一瞬间使他的血液凝固又沸腾。女人不复存在。世界不复存在。”
最近更新 2022-10-12
作者 : 路易丝·厄德里克
一战后,幸存的狙击手菲德利斯,徒步跋涉了十二天后,终于回到故乡。饱受战争摧残的他,内心千疮百孔。他遵守承诺,迎娶了素未谋面已怀有身孕的战友遗孀艾娃。婚后,他怀着憧憬,带着祖传的珍贵刀具和装有秘制香肠的箱子,前往美国,凭借出神入化的屠宰手艺和神秘复杂的香肠配方,历尽辛苦在小镇阿格斯开了一间肉铺。小镇闭塞保守,天生木讷寡言的菲德利斯很难融入其中。可他却安之若素,在业余时间成立了一个歌唱俱乐部。动听的歌声渐渐吸引了镇上的人们,昔日的敌人甚至也不请自来。不起眼的小镇风波迭起,战争的阴云也随之笼罩,而他们却把平凡生活里的坎坷平顺,谱成了一首歌,像天使的歌声一样动人。
最近更新 2022-11-23
作者 : 阿兰·德波顿
偌大的伦敦城,他和她,本来只是两个渺小得几乎没有可能相交的点。他突发奇想,想白描一个偶然邂逅的普通女子的人生,完成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她渴望倾诉,愿意成人之美,任他拿一枚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洞察自己的悲欢。原来,再琐碎的生活里也有惊心动魄,再激烈的情感到头来也只会愈嚼愈淡。凡人传记?爱情故事?人生漫谈?读阿兰・德波顿的小说《亲吻与诉说》,总是匪夷所思地被他触到了痒穴和痛处,眼前却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朱利安·巴恩斯
巴恩斯最有野心、最受关注的作品!十篇故事,半篇随笔写尽人类历史的可笑与失落上次世界末日,一只木蠹混进挪亚的方舟中。它目睹挪亚的所作所为和书中记载大相径庭。方舟在人类历史上反复重现,它或是遭劫游船,或是泰坦尼克,或是核恐慌中的海上孤舟……这个偷渡客也并未离去,它冷眼看着历史如何被歪曲,歪曲的又如何成为“真实”历史;它附身于巴恩斯的妙笔,教他以篇篇奇文拼贴出一部看似荒诞,但振聋发聩的世界史。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吉本芭娜娜
☆ 在人们心中休眠着多少宝贝呢?☆ 尽管痛苦,尽管斩不断理还乱,但在时光的流逝中,总有一个瞬间是熠熠生辉,光鲜亮丽的。☆ 收录了《幽灵之家》等五篇爱情小说,诉说着带有女性质感的时光故事。☆ 这本短篇小说集是吉本在不断自问“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把自己最拙于面对、觉得最痛苦的事情写下来呢?”的情况下写就的作品。☆ 每一篇都是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吉本说,也许是因为待产,才会急于将过去所有的伤心往事做一个清算总结吧。☆ 虽然书中的故事没有任何一个是吉本的亲身经历,但她却觉得这是她自开始创作以来最像私小说的小说,也是对她而言非常重要的作品。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萨拉·斯姆卡
她,一个17岁女孩。她是那个对每件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发表意见的人。她是那个不管是物理还是哲学都能得满分的人。她是那个因为演了《哈姆雷特》里的欧菲利亚触怒了两位老师,可其他人都被感动得流泪的人。她是那个从来都不参加学校的任何集体活动的人。她喜欢有氧格斗、冰泳、跑步和逛美术馆。她是那个从来都是一个人吃饭,却从来都不显得孤独的人。她是另外一副拼图游戏中的一块,在这副拼图中没有属于她的位置,可是她似乎又好像可以被放进任何位置。她一点都不像其他人,可是她又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当众人眼中神秘而酷极了的她,不小心卷入一连串危险事件,她该怎么面对生命中最大的危机,和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疼痛?……本系列共3本,《红如鲜血》、《纯如白雪》和《暗如黑檀》。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马洛伊·山多尔
《分手在布达》1935年出版,是马洛伊对家庭、爱情,以及个人内心平衡深刻思索的一部佳作。它体现了典型马洛伊的风格,以20世纪初流行的大段独白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全景式写作、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戏剧式充满张力的对话等一系列马洛伊作品代表元素。此版是《分手在布达》的首部中文译本,直接自匈牙利语移译。初秋午后,青年法官审阅次日的离婚案卷宗,一对夫妇竟是他的旧识。晚宴,法官陷入对古老庄严家族的漫长追忆:世代传承的法官职责和君子道德,爱情飘忽脆弱,家庭以克己和教养维系。宾客们意兴阑珊,帝国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箭在弦上,时代迷茫不知所向。夜半寂静的寓所书房,早有不速之客。几近崩溃的丈夫声称刚刚杀死了妻子。他激烈地倾吐自己的情感生活,控诉导致他婚姻失败的三角关系。长谈彻夜,他对法官的怀疑、拷问剥茧抽丝,渐渐显露爱情、婚姻的残酷真相。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本书为纳博科夫第三本小说,讲述一个象棋天才由于长期沉溺于棋局而逐渐精神失常的故事。主人公卢仁小时候是个不引人注目、性格孤僻忧郁的孩子,对父母来说他就像一个谜,是同班同学嘲笑的对象。现实生活总是让他感到焦虑,于是他把象棋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避难所。事实证明,他是个象棋天才,并一跃成为象棋大师。然而,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象棋棋局渐渐取代了他的现实生活。在一次比赛中,他精心设计的防守之策因为对手出其不意的着法而变得一文不值,这样的现实让他的精神世界最终崩溃。尽管有体贴的妻子的帮助,但是他沉湎于在想象中与一个未知的力量对弈,不能自拔,最终他使用唯一的解决方法“退出比赛”来结束这场比赛,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卢仁作为象棋大师的魅力,更会对卢仁的遭遇感到深切的同情。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阿兰·德波顿
这是一部逼使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全记录。其间,才子德波顿细述一段情缘中的邂逅、迷恋、平凡中的幸福、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别恋、挽回无望、自杀、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为过去。他认真思辩自己的感觉,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文字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来吧,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读者诸君,来看看“我”谈的那场恋爱是怎么回事。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一位不乏米兰·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贴恋人的爱情神经,激活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本书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的全记录。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文字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马克·李维
百万畅销书《偷影子的人》作者马克·李维最新小说不管是雨雪严寒,还是酷暑黑暗,都不能阻止信使走完他要走的路畅销全球32个国家,缝补内心缺失的疗愈之书缝补内心缺失,还原人生真相,宽恕别人,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费加罗文学报》鼎力推荐,马克·李维书迷最想拥有的作品苏茜很小就知道,她的人生不属于自己,不能用家族的姓氏,不能有自己的梦想,她活着的使命便是追寻真相,找出围绕在她外祖母身上的谜团,缝补自己遗失在童年里的人生。四十多年前,苏茜的外祖母莉莉安被指控犯下“叛国罪”,之后悄然失踪。2013年,苏茜在勃朗峰找到了探寻真相的重要线索,却在那里失去了此生最爱的人。《纽约时报》记者安德鲁·斯迪曼被苏茜的勇敢和智慧打动,早已对生活丧失信念的他决定帮助苏茜查找真相,也借此重建自己的人生。调查处处潜藏危险,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与死亡相伴生。然而有一种情感比恐惧更强大,他们奔走在纽约城和极地冰川之间,努力要揭开隐藏在这个时代里最危险的真相。《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马克·李维的第14部作品,该书将马克·李维温柔细腻的写作风格和悬念迭起的叙事结构完美结合,一经出版就迅速登上畅销书榜,法国本土销量超越《偷影子的人》,是全球马克·李维书迷最想拥有的作品。整个故事情节跌宕、温柔感人,将亲情、爱情、追寻和救赎等多种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悬念层层推进,情节动人心弦,是一部追寻人生真相、直面内心缺失的疗愈之书。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