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森村诚一
《电话魔》作者是森村诚一。夜深了,大东京现在是一片死寂。附近的铁道和大马路上,没有任何车辆行驶的声昔。又到了玩弄我那可爱的玩具的时候了。平常像躺在路旁不被别人注意的小石头的我,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恢复真正的我。
最近更新 2020-04-14
作者 : 日下圭介
《候车室里捡到的包》作者是日下圭介。一走到沙滩上,志津子便将鞋子脱了。赤着脚踩在松软的沙上感觉非常舒适,而且风和日丽,蔚蓝色的大海显得异常平静。南房、岸井海岸面对着东京湾的浦贺水道,左右两边夹着两道山岬,因此大海显得非常温顺。这里成了临海学校难得的活动场地,简直可以称为“孩子们的天堂”,一到夏天便热闹非凡,挤满了洗海水浴的游客。
最近更新 2020-04-14
作者 : 莫里斯·勒布朗
《法国国王的秘密》作者是莫里斯·勒布朗。亚森·罗平的藏宝处的空心岩柱真的是空的吗?罗平是否确有其人?他与莫里斯·勒布朗到底有何关系?十五世以来未被解开的一系列谜团是什么?
最近更新 2020-04-14
作者 : 高木彬光
《明显的杀意》作者是高木彬光。田沼律师看好这块土地,买了其中相当大的一片,盖了几所房子,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不过,当时私立电车好容易才通车,到了晚上,车轮碰撞铁轨的隆隆声响混杂着远处传来的狐狸的叫声,这儿只不过是落荒的东京近郊而已。几乎人人都笑话他是东施效颦,自讨苦吃;可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不失为一笔有先见之明的好投资。
最近更新 2020-04-14
作者 : E·S·加德纳
《愤怒的证人》作者是E·S·加德纳。清晨,山的影子还重重地投射在城里的主要街道上。杰布逊商业公司屋顶上的大警笛突然尖叫了起来。火灾的危险随时存在,所以一听到警笛声,吃早饭的人们急忙起身,把椅子从饭桌旁推开;那些刚起床还正裸着身子刮脸的人也停下来,匆匆抹去脸上的肥皂沫;而那些一直在熟睡的人们则仓促地抓起手边能摸到的第一件外套。所有的人们都涌向一些地方,企图搜寻从火灾发生地冒出来的第一缕轻烟。
最近更新 2020-04-14
作者 : 东野圭吾
《少女委托人》作者是东野圭吾。八月里晴朗的一天,美幸从俱乐部结束训练回来走到家门口时,不知怎么她感觉到家里好像笼罩着一种奇怪的气氛。美幸站在那里,从大门向家里望去。这是一种让人感到眼前的房子都被伪装了的气氛。整个家好像完全被一种什么伪装的...
最近更新 2020-04-14
作者 : 安妮·赖斯
《潘多拉》作者是安妮·赖斯。在你离开后,我坐在咖啡馆里,仅仅不到20分钟前我拒绝了你的要求,写下我生为凡人时候的故事,我是如何变成吸血鬼的,然后就在玛瑞斯的生命之火熄灭短短数年之后,遇到了他。现在你的笔记本在我面前敞开,用你留给我的有着锐利笔尖的墨水笔,黑色墨水印迹在昂贵无暇白色纸张上的触感愉悦。很自然,大卫,你大可以留给我优雅而诱惑的纸张。被黑色油漆过的皮革包装的笔记本却属于这个范畴,繁多的无刺玫瑰,枝叶茂盛的图案仅仅标示着一种预定的宣言,而真正重要的则是在沉重精致的封面写所写的字句。
最近更新 2020-04-14
作者 : 苏珊·桑塔格
本书以真实故事为题材,写波兰最著名的女演员赫莲娜.摩德洁耶夫斯卡在一八七六年移民美国的故事。一八七六年,波兰最伟大的女演员玛丽娜·札兰斯卡退出舞台,率领一群同胞,飘洋过海到加州建立他们的乌托邦公社。玛丽娜的儿子与丈夫随同在侧,护花使者中还有一个深爱她、刚窜起文坛的年轻作家。《在美国》描写拓荒时代时依然空旷的西部,在那里,他们的公社失败,多数成员返回波兰,但是玛丽娜留下来,在美国舞台大放光芒。《在美国》是一本生动、令人惊喜的巨作,是桑塔格最迷人、最杰出的成就。
最近更新 2020-05-27
作者 : 扬·马特尔
●关于大屠杀和人类残酷欲望的完美寓言●全球畅销书作家扬·马特尔继《少年Pi的奇幻漂流》后又一力作●悬念迭起的离奇故事,耐人寻味的动物隐喻从简单到丰富,从灿烂到黑暗由单一个人扩展到整个欧洲一位名叫亨利的失意作家,一位名叫亨利的动物标本制作师傅。前者关于犹太人大屠杀主题的新书因创新受挫,后者数十年来都在写一个剧本,内容是关于一只叫做维吉尔的猴与一只叫做碧翠丝的驴子……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缘际会开始合作,一段古怪、有趣、高潮起伏又充满哲思的人性之旅就此展开:他们将要探讨生存、死亡、威胁生命的暴力、恐惧与救赎——在生活中,也在剧本里。
最近更新 2020-08-13
作者 : 胡利奥·科塔萨尔
我们熟悉的世界仍有无数空洞,有待落笔描述。在科塔萨尔笔下,世界宛如一张折纸展开,内里的一重重奇遇让人目眩神迷。噩梦般的气息侵入老宅,居住其中的两人步步撤退,终于彻底逃离;乘电梯上二楼时,突然感觉要吐出一只兔子;遇见一个生活轨迹与自己酷似的男孩,由此窥见无尽轮回的一角……读过科塔萨尔的人,绝不会感到乏味。日常生活里每一丝微妙的体验,都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即兴演奏,让你循着心底的直觉与渴望,抵达意想不到的终点。《被占的宅子》为科塔萨尔短篇全集第1辑,收录《彼岸》《动物寓言集》《游戏的终结》三部短篇集,其中《彼岸》为中文首次出版。《彼岸》轻灵可爱,《动物寓言集》别致精妙,《游戏的终结》深邃离奇,科塔萨尔说:“我想创作的是一种从未有人写过的短篇小说。”
最近更新 2021-06-25
作者 : 莫泊桑
《皮埃尔与让》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部长篇小说,又译为《两兄弟》。《皮埃尔与让》叙述了两兄弟皮埃尔和让因一份遗产的继承人是弟弟,引发了哥哥的嫉妒心,做出了很多伤害弟弟及母亲的言行,最后弟弟决定放弃遗产继承权,哥哥也意识到自己的过分,决定去国外发展。作品中用了较多的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据莫泊桑自述,在写作《皮埃尔与让》的过程中,他一直都用乙醚把自己麻醉,这种麻醉药使他达到了高度的清醒。
最近更新 2022-02-06
作者 : 安·比蒂
最圆熟细腻的文笔描摹婚姻、男女的苦痛与进退维谷《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是安·比蒂《纽约客故事集》的第三部,是她跨越新世纪,把中产阶级推入全新领域的短篇作品集。她的年轻人步入了中年,她的人生体验愈加深沉,无论是饱受创伤,对生活无计可施的单身母亲,还是受男人掌控,精神肉体伤痕累累的女人,抑或是无爱婚姻中木讷前行,心灵无所依托的男人,再也没有无需知道去向的旅行,再也没有不由分说的任性,再也没有随时重来的爱情。当迷惘的一代人最终确定了站姿,全意接受婚姻、事业与家庭的规约,比蒂仍然站在他们身旁,讲述他们的困境,言说他们的苦痛。比蒂是善用沉默的艺术家,是善于表达我们不言说,或者无法言说的东西的艺术家,无论如何,这些东西最终都得到了表达。——威廉·德雷谢维奇安·比蒂找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写故事的方法。——约翰·厄普代克(1982、1991两届普利策小说奖得主)没人比她更精于哀婉的细节,更善于营造飘忽虚幻的悲伤气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00年布克奖得主)语调平缓,情感表达有障碍的人物和细微的互动关系是比蒂作品的特征——这样的特征同样存在于雷蒙德·卡佛、鲍比·安·梅森等作家的作品里——而这也构成了《纽约客》的独特风格。——萨姆·萨克斯(评论家)她是真的伤心,也是真的安慰人。——刘天昭(作家)既不相信男女相处的传统模式,也不相信姿态极端的缥缈梦想,安·比蒂小说中的人物,只是对爱冷感而已。不过,我们当然有理由问,是那个时代的男女真的那么心不在焉,还是安·比蒂有意无意地放大了人们在爱情中被动无为的一面。——乔纳森 (权威书评人)她对人性的多重探索中,有一种最终给予我们信心的智慧和同情,不是因为一定有希望好转,而是因为这种探求意欲发现什么让我们疼痛,什么又让我们去关怀身边的人们。——2005 年美国“雷”短篇小说奖授奖词
最近更新 2022-06-15
作者 : 米奇·阿尔博姆
* 堪比《寻梦环游记》的催泪之作。* 写给所有曾是孩子的你我,读懂母亲未曾讲述的人生。* 著名作家毕淑敏倾情作序推荐:“ 你一定要读这本书。它赠与了你一个神奇的机会,书页为斧砍出一条秘道,让你从现实的密林潜回以往,你会了结夙愿荡涤脏腑并对这一体验刻骨铭心坚信不疑。这同任何信仰和科学无关,只和我们的心灵和情感有关。为了拥有这样一个温暖而奇妙的瞬间,你需要这份阅读。 ”*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推荐:“《一日重生》是一个关于原谅、救赎和母子之间永无止境的爱的故事。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决定要为它制作一期特辑。”* 畅销小说《PS,我爱你》作者西塞莉亚·艾赫恩推荐:“米奇·阿尔博姆总能在凡俗人生中窥见魔力。”* 同名影片获2008年“金卫星奖”最佳年度电视影片奖。*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7度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NO.1《相约星期二》全球畅销23年,见证亿万读者的相遇与成长。“几乎每一个人,不管外表看起来有多么快乐,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块小小的地方,装着自己深爱的已经故去的亲人,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重逢。”——米奇·阿尔博姆让某个辞世已久的亲人,陪你再过一天。只有一天。如果可以如愿,你需不需要这样的机会?机会,在一个尴尬的时刻,落到了查尔斯·贝奈特头上。这位退役棒球运动员在挫折与酒精的消磨中,已经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理由——事业碰壁,婚姻破裂,酗酒成瘾,众叛亲离,就连女儿的婚礼都不愿意让他露面……查尔斯起了轻生之念,他以为只要一辆高速运行的汽车,一次忘我的狂奔,就可以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电光石火中,他的肉身徘徊在此境与彼岸之间;恍然苏醒,他竟然看到了多年前就意外去世的母亲。母亲引他走进昨天。昨天是一个又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场又一场角度诡异的悲喜剧,一串又一串彼此纠缠的心结。沿着母亲指的路,查尔斯的归宿究竟通往何方?一日顿悟,是否足以改变一生?米奇·阿尔博姆对于人生的感悟,如同一粒生生不息的种子,自《相约星期二》萌生,于《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划出了一道悠长的弧线,落到《一日重生》,便稳稳地扎下根来。土壤是世态人心,根是爱。
最近更新 2022-08-25
作者 : 安德烈斯·巴尔瓦
暴力无法摧毁的,爱可以。“那渴望如同一把巨大的刀子,而我们则是刀柄。”巴尔瓦不需要任何写作上的建议,他早已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本书收录了巴尔瓦广受赞誉的中篇《小手》与中篇集《正当意图》中的四篇小说。五部中篇的形式不同,题材各异,叙事颇具原创性,风格也难以归类:一个在孤儿院被杀死的小女孩,一个离家出走的厌食症少女,一个深陷婚姻危机的马拉松跑者,一个静静看着母亲走向死亡的女人,一个突然意识到和年轻情人年龄差距的同性恋老人。从童年、青春期、中年危机到衰老与死亡,从友谊、亲情、爱情到背叛与仇恨,从孤儿院、医院、公园、精神病院到马拉松赛场,从霸凌、厌食症、原生家庭、爱无能到婚姻危机……恐惧与孤独,暴力与反抗,自毁与受难,在巴尔瓦的五部中篇小说中纤毫毕现。像让·科克托《可怕的孩子》一样诗意,像威廉·戈尔丁《蝇王》一样残酷。巴尔瓦对残酷现实的处理不是单纯地揭露或抒情,而是调用了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文学注入了全新的视角,也引领读者进入更加幽微的人性深处。“用外科手术般精准的笔法,刻画各种执念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这正是巴尔瓦那些引人入胜又令人不安的故事的实质。” 难得的是,巴尔瓦的超高清细节描摹并没有使事物的轮廓变得模糊,恰恰相反,“他精确地定义了笔下的一切,从而使得世界变得可以被理解”。《小手》以爱之名,孤儿院里的女孩们在游戏中杀死了她的洋娃娃,然后杀死了她。“或许,她也跟我们一样,爱着某个人,却对自己的爱束手无策,只能哭泣着远离;或许,在她的仇恨之下,也有一只为爱歌唱的小小歌队,让她窒息;或许,她正窥探着自己爱的阴暗面,就像从火车的小窗看外面的风景一样。这可怜的、饱受爱的折磨的邪恶女巫。”《血缘》离开家已经几年了,也结了婚,生了孩子,但她还是不知道该拿对自己母亲的同情怎么办。“所有的死亡都会将记忆留存在一两个它曾触碰过的物体上,一瞬间,它们就变成了一种象征,似乎死亡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便是将周围的事物清空,再用死亡将其填满,赋予其另外的含义。”《消磨》她梦寐以求的不过是两个人坐在湖边,什么都不吃,也没有人告诉她要吃。“萨拉在自认为熟识的世界中发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与禁食带来的快感相比,饥饿所带来的不适就像是一份微不足道的贡品,换来的却是世界变得可以忍受。这是一场与自己的战斗,一场与所有人的战斗,而吃东西只是一种必要的恶行,一种令人生厌的生存义务。她渴望消失,渴望变小,小到一只能够从门下偷偷遁走的小虫,小到一粒尘埃。”《夜曲》一个像他这样的56岁老男人会疯狂爱上一个21岁的男孩再正常不过了,反过来却让他倍感荒诞。“我说你不懂我,是因为你就是不懂我,你能懂我什么呢,你需要独自生活二十年,身边没有任何人,才有可能懂我,你活过的这些年里,我几乎都是一个人过来的。你想过这些吗?”《马拉松》马拉松占据了他的一切,有时他也会因为忽视迪亚娜而内疚,但跑起来就会彻底抛在脑后。“那个他必须在马拉松中战胜的男人只不过是他自身的延伸,是他以前的生活与现在的荒诞生活抗争的延展。如果他能承认这一点,或许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简单。他不能。女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他感到一种聚集在喉咙处的焦灼,他迫切需要出去跑步,需要听到脚步落在公园地上的节奏。他想象着马拉松的开始,想象着起跑的枪声在一瞬间使他的血液凝固又沸腾。女人不复存在。世界不复存在。”
最近更新 2022-10-12
作者 : 路易丝·厄德里克
一战后,幸存的狙击手菲德利斯,徒步跋涉了十二天后,终于回到故乡。饱受战争摧残的他,内心千疮百孔。他遵守承诺,迎娶了素未谋面已怀有身孕的战友遗孀艾娃。婚后,他怀着憧憬,带着祖传的珍贵刀具和装有秘制香肠的箱子,前往美国,凭借出神入化的屠宰手艺和神秘复杂的香肠配方,历尽辛苦在小镇阿格斯开了一间肉铺。小镇闭塞保守,天生木讷寡言的菲德利斯很难融入其中。可他却安之若素,在业余时间成立了一个歌唱俱乐部。动听的歌声渐渐吸引了镇上的人们,昔日的敌人甚至也不请自来。不起眼的小镇风波迭起,战争的阴云也随之笼罩,而他们却把平凡生活里的坎坷平顺,谱成了一首歌,像天使的歌声一样动人。
最近更新 2022-11-23
作者 : 远藤周作
《沉默》是日本文学大师远藤周作的经典杰作,被誉为“20世纪日本文学的高峰”。此版《沉默》为精装典藏版。远藤周作是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20世纪天主教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沉默》堪称战后日本文学代表作。(格雷厄姆·格林)《沉默》这部非同凡响的杰作,忧郁、冷峻、深沉、雅致,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约翰·厄普代克)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筹划23年,投入350万美金,至今仍没找到完美呈现《沉默》的方式!德川幕府时代,禁教令下长崎海边的村庄,葡萄牙耶稣会教士洛特里哥偷渡日本,暗查恩师因遭受“穴吊”而宣誓弃教一事,因为这事在当时欧洲人的眼中,不只是个人的挫折,同时也是整个欧洲信仰、思想的耻辱和失败。在传教与寻访的艰难过程中,信仰与反叛、圣洁与背德、强权与卑微、受难与恐惧、坚贞与隐忍、挣扎与超脱……所有的两难情境都逼迫着他对基督的信仰进行更深层且更现实的思索,最终,他仿佛也走过一趟恩师的心路历程,获得对信仰的诠释与实践,向无边苍穹敞开了心扉……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