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返回

搜索 繁体

中国古代礼俗

作者 : 王炜民

古代礼俗良莠混杂,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对现代社会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今天,研究总结传统礼俗,加以批判地继承,倡导进步礼俗,弘扬精神文明,提高全民素质,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书介绍了中国礼俗的源流、育子礼俗、成年礼俗、婚姻礼俗、日常礼俗等内容。

最近更新 2019-11-21

中国古代兵器

作者 : 王兆春

在7000多年中,我国古代兵器经历了石兵器、青铜兵器、钢铁兵器与火器等各个发展阶段,数量、质量、性能、用途、效果等参数都一起搭阶而上,逐级攀升,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其间发展的节奏虽有起落,但相继传承却未曾一日或息。

最近更新 2019-11-21

中国古代音乐

作者 : 伍国栋

各艺术门类中,最神秘的莫过于音乐,它由无形、无影、无可触摸的声音编织成变化无常、情趣万端的曲调,时而轻柔、时而雄伟、时而欢愉、时而哀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当代还是古代,不知有多少人为它而陶醉,而悲伤,而振奋……在中国,相传春秋战国时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l-前479年)在齐国听到《韶》乐后,激动得三月尝不出肉的美味,于是发出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所以中外历史上无数先哲前贤,对美好的音乐艺术都推崇备至。音乐特殊的艺术品格,使其自身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人类沟通心灵、相互理解的“共同语言”。

最近更新 2019-11-21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作者 : 黄景略 叶学明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此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建豪华的宫室,死后还要建造宏大的陵墓,希望继续享乐。至秦汉时期,陵墓及各种功能的附属建筑已构成一组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祭祀礼制及陵区管理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秦汉以后历代陵区、陵园的布局,各类建筑物的设置、结构、功能,陵墓的构筑形式,殉葬品的种类、组合等各方面既有沿袭继承,又有发展变化,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陵寝则程度不同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葬俗。历代陵寝及其变化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最近更新 2019-11-21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

作者 : 张习孔

一部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凝聚了无数将帅、士兵和民众的智慧和勇敢,历朝历代涌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著名将领以及他们的军事思想和作战谋略,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更新 2019-11-21

时间简史

作者 : 史蒂芬·霍金

本书是“第一推动丛书”第一辑的一种。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出乎意外的含义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揭示了当日益膨胀的宇宙崩溃时,时间倒溯引起人们不安的可能性,那时宇宙分裂成11维空间,一种“没有边界”的宇宙理论可能取代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曾是造万物时主要推动者,也会因这些新发现而日渐范围变窄。《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式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出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杰出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自1988年首版以来的岁月里,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成为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该书内容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但是从那以后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宇宙世界的观测技术方面都有了非凡的进展。这些观测证实了霍金教授在该书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其中包括宇宙背景探险者卫星……史蒂芬·霍金生于1942年,他的生日恰好与伽利略去世的纪念日是同一天。他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教席(这一职位曾由艾萨克·牛顿担任)。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于1993年出版了《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这本书是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内容已被许多科学论文和书籍引用。

最近更新 2019-11-21

复杂

作者 : 米歇尔·沃尔德罗普

《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一书,叙述一群美国科学家如何开创21世纪的科学的故事,对正在形成的科学的复杂体系做了深入浅出的描述。介绍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故事是:美国的一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越来越无法忍受自牛顿以来一直主导科学的线性和还原的思想束缚。他们在各自领域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进化的世界,并非线性发展的,并非现有科学可以解释清楚的。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不仅存在着混沌,也存在着结构和秩序,他们逐渐将自己的新发现和新观点聚集起来,共同努力形成对整个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全新的认识。

最近更新 2019-11-21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作者 : 迈尔

现代生物学的很多内容,特别是不同学派之间的某些争论,如果对所涉及问题的历史背景不清楚,就会无法充分解。……虽然生物学中的某些个别学科,如遗传学和生理学的历史,确实是思想史,但将生物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其思想的发展史则仍付阙如。我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必须强调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生物学史,也并不想去代替现有的生物学史(例如Nordenskiold着生物学史)。我这本书的着重点是

最近更新 2019-11-21

基因的革命

作者 : 白玄 柳郁

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对世纪是生初学的世纪,对这个判断,人们很快就会有初夏的感受,为了更好地面对这个生物世纪,就请从基因、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吧……

最近更新 2019-11-21

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

作者 : 费兰西斯·克里克

本书试图用科学方法来解释意识的奥秘。在此,我并非想给出关于意识问题的直截了当的答案。我倒希望能够如此,但是目前似乎太困难了。当然,某些哲学家误认为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对我而言,他们的解释并不属于科学真理的范畴。这里我想做的是勾划出意识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一些如何用实验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的建议。我将要提出的是一个特定的研究策略,而不是一个充分发展的理论。我想要知道的是,当我看某个东西时,在我头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Nobel Prize-winning biochemist Crick (co-discoverer with James Watson of DNA's double helix structure) here takes readers to the forefront of modern brain research. Geared to serious lay readers and scientists, this speculative study argues that our minds can be explained, without recourse to religious concepts of a soul, in terms of the interactions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associated molecules. Crick delves into 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by focusing on visual awareness, an active, constructive process in which the brain selectively combines discrete elements into meaningful images. Early chapters include numerous interactive illustrations to demonstrate the brain's shortcuts, tricks and habits of visual perception. In later chapters Crick discusses neural networks – electronic pathways that can remember patterns or produce spoken language – and outlines research strategies designed to pinpoint the brain's awareness neurons that enable us to see.

最近更新 2019-11-21

灾后疫情分析及防范

作者 : 译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迄今为止已经造成了万余人罹难。译言在翻译了《地震搜救手册》和《地震安全手册之后》,根据抗震救灾进程的需要,我们继续翻译了这本《灾后疫情分析及防范》,希望在灾后疫情发生之前,能够帮助灾区的人们尽早做好应对准备。

最近更新 2019-11-21

中国图书史话

作者 : 吴玲芳 钱万里

甲骨文、金文和初期石刻,记录了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事迹和内容,在今天无疑具有图书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并不是自觉地用这些东西来记录和总结经验,特别是甲骨、青铜器还具有其本身的特殊用途,尽管如此,它们的出现,还是为我国图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春秋战国时期,当人们开始自觉地利用文字来记录和传播知识时,简册作为载体的大量出现,预示着我国图书的正式诞生……本书介绍了中国图书史。

最近更新 2019-11-21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作者 : 吉常宏

一个人的称呼,竟成了一个人人生的写照与折射,他的出身,他的生活、思想、活动,甚至他的后世名声,都能在称谓中捕捉到或荣耀、或艰辛、或通达、或心酸的影子,并烙刻上他所处时代的印记,反映着一个社会阶段的政治文化状况。在他们的称谓中,既有长辈的期望,也有个人的不懈追求,既有友朋的殷殷,也有自己对生活的切切,甚至体现了当时礼俗所规定的人际称谓规范,和当时人、后来人对其人所作所为、历史地位的不同评价。由此不能不说称谓研究是一门学问。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文学上名人称呼的介绍,对称呼(名、字、号)作了深入的研究。

最近更新 2019-11-21

中国的名胜古迹

作者 : 葛晓音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在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遗迹。群雄逐鹿的古战场,绵亘万里长城,恢弘壮丽的皇家宫苑,清丽雅致的园林……中国的名胜古迹仿若一部活的史书,有着无尽的魅力。

最近更新 2019-11-21

中国的道教

作者 : 金正耀

道教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着神话色彩。炼丹、服气、辟谷、得道成仙、永生不死等像磁石和谜一样吸引着芸芸众生,而丘处机等“全真七子”的故事更是将道教的玄妙推向了新的高潮。

最近更新 2019-11-21

中国的石刻与石窟

作者 : 徐自强 吴梦麟

我国的石刻文字,经过商周时千年;左右的发展已经成熟。所以从秦汉时开始,它在社会上尤其当权的统治阶级和富裕阶层中已被广泛地使用了,甚至出现了使用石刻文字的第一个高潮这些石刻中首先与我们见面的,就是石与摩崖这种形式的石刻文字,刻石只是石刻中的一种形式,一个类别,仅仅是指形无定制、内容自由的那种石刻文字。

最近更新 2019-11-21

尾页

输入页数

(第6/12页)当前16条/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