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评论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安德烈·纪德的全部作品集
纪德是个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作家,《刚果之行》和《乍得归来》是其游记的代表作品,纪德在这两部游记中严厉地批评了法国的殖民政策,揭示出殖民制度不可避免的恶果;同样引起轩然大波的还有《访苏归来》及其“补正”,面对当时西方左派知识分子奉为理想的苏联,纪德不盲从、不盲信,坚持真理和人道主义精神,表达了对苏联现实的失望。纪德的游记创作既有个人情怀的抒写,又富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诚笃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其整个创作生涯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纪德游记》除上述代表作之外,还收入《放弃旅行》、《漫游土耳其》和《布列塔尼游记》三部作品,纪德一生的游记作品精华尽收其中。
《忒修斯》作者是安德烈·纪德。我一生的经历,本来是希望讲给我儿子希波吕托斯听的,以便让他长些见识;不料他去世了,我还是要照样讲述。如果他在世,我就不敢像现在这样,叙述那几次艳遇:他特别害羞,在他面前我不敢谈论我的恋情。再说,那些恋情的重要性,仅仅表现在我的前半生,不过也至少教会了我认识自己,同我降伏的各种怪物没什么两样。因为,“首先要弄明白自己是什么人,”我对希波吕托斯说道,“然后才好从思想上接受并实际掌握遗产。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同我当初一样,是个王子。这是事实,根本无法改变,也就必须承担义务。”然而,希波吕托斯不大在乎,比我在他这年龄时还不在乎,他也像我当年那样,优哉游哉,用不着了解那么多。我在天真烂漫中度过的少年的时光啊!
本书为纪德的“道德三部曲”或“爱情三部曲”第三部《田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是纪德的经典作品。1947年他凭《田园交响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名乡村牧师收养一个成为孤儿的盲女,不仅对她关心备至,还极力启发她的心智,使她脱离蒙昧状态,领略她看不见的美妙外界。牧师从悲悯之心出发,一步步堕入情网,给妻子造成极大痛苦,但是又不敢面对这个事实。盲女错把感激之情当成爱情,可是她治好了双眼才看清,她爱的是儿子雅克而不是父亲,她也看清这种爱无异于犯罪,给一家人带来不幸。在情与义之间承受着折磨的她只有一死,假借采花之机失足落水,香消玉殒……
本书是纪德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又是一部侦探小说、成长小说、伦理小说、冒险小说、心理小说。通过多线头、多线索的纠合来展现当时的社会全景。描述了几个误入歧途的孩子犯下使用假币的罪行,以及一群善于自欺又习惯于寻找理由自欺以及不自觉地安于自欺的人。以裴奈尔·普罗费当弟发现自己是私生子而离家出走开始,经历一连串事件,从青涩走向成熟,以回到他父亲的身边结束。记录当时年轻人的困惑、疑问与反抗,他们在道德沉沦、价值失落的社会里不断摸索,却又不断迷失。裴纳尔偶然间发现自己私生子的身份而离家出走,又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作家爱德华的秘书,而爱德华又正是他最好的朋友俄理维所爱恋着的叔叔……小说真实地记录下了年轻人的困惑、疑问与反抗,记录下他们如何在道德沉沦价值失落的社会里不断摸索,又不断迷失。“伪币”寓意丰富;追查伪币,也即揭露用话语及行为编织的各种谎言、伪装和虚假表象。
本书为纪德的“道德三部曲”或“爱情三部曲”第二部《窄门》。小说描写一个以悲剧结局、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杰罗姆与他的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两人自觉地披上苦行僧的袈裟,分别以爱人为自己唯一引导,竭力攀爬着通往美德巅峰的崎岖窄道。然而阿莉莎对尘世的幸福和爱情中欲念的成分充满了疑虑和拒斥,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予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的自传,一部坦率得令人震惊的著作,讲述其至二十六岁结婚前夕的生活,记录了他争取自由、逃离家庭的缓慢而艰巨的历程。是作者关于童年和青年的珍贵回忆。对了解纪德拒绝任何教条的一生,理解其变化多端、充满矛盾的作品,非常重要。
纪德的日记从一八八七年他十四岁写起,直到一九五○年他逝世前为止,在二十世纪所有的作家艺术家当中都堪称绝无仅有。从他的日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道德观的形成、他的海量的阅读,他的著作的起源和经历,他的同性恋癖好甚至他数次猎艳的详细经过,这些内容都是他最少雕饰的“自传”,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成为另一位蒙田。少女时代的桑塔格在某一天的凌晨看完纪德的日记后,这样写道:“我本该看得慢点的,而且我得一遍又一遍地看——我和纪德获得了极其完美的智性交流,对他产生的每个想法,我都体验到那种相应的产前阵痛!因此,我想的不是:“多么不可思议地清晰易懂啊!”——而是:“停下!我无法这么快地思考!或者确切地说,我长起来没有这么快!”“因为,我不只是在看这本书,我自己还在创造它,这种独特而巨大的体验清空了这可怕的几个月来充斥在我脑子里的许许多多的混乱与贫乏——”她从纪德身上找到了真正的志同道合,从此致力于反抗庸俗与愚蠢的艺术崇拜。
《人间食粮》被称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它是作者青春激情的宣泄,是追求快乐的宣言书;它充斥着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冲动,记录了本能追求快乐时那种冲动的原生状态。在《新食粮》中,作者甚至修正“我思,故我在”这一著名哲学命题,代之以“我感知,因此我存在”,将直接感受事物的人生姿态,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食粮》再度弘扬 “感性”的力量,赞美如宗教般神圣的生命激情。作者写道:“快乐对我来说,就不仅像过去那样是一种天生的需要,还成为一种道德的义务。”“我的幸福就在于增添别人的幸福,我有赖于所有人的幸福,才能实现个人幸福。”
《帕吕德》作者是安德烈·纪德。我接着说道:“《帕吕德》主要是讲一个不能旅行的人的故事……在维吉尔的作品中,他叫蒂提尔;《帕吕德》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拥有蒂提尔的那片土地,非但不设法脱离,反而安之若素,就是这样……我来叙述:头一天,他看到自己挺满意,想一想该干点儿什么呢?第二天,他望见一条帆船驶过,早晨打了四只海番鸭或者野鸭,傍晚点着不太旺的荆柴火,煮了两只吃掉。第三天,他找点儿营生干,用高大的芦苇盖了一间茅屋。第四天,他吃了剩下的两只海番鸭。第五天,他折掉茅屋,巧思构想一间更为精致的房子。第六天……”
本书是纪德力推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最伟大作家”的各种文本的结集,是他文学评论的代表作。作为背德者,纪德引陀氏为知己,因为他不但质疑过上帝的存在,还借助“魔鬼”之力,以达揭露恶魔、丑恶、罪孽的目的。纪德甚至认定“陀氏跟易卜生和尼采一般伟大,也许比他们更为重要”。尽管陀氏从思想到行为都是自相矛盾的,他试图从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角度直接阐明自己思想的努力全部失败了,但他揭示心灵秘密的挖掘比得上弗洛伊德对精神病人心理的研究,他的小说“实现了一个奇迹”。
本书为纪德的“道德三部曲”或“爱情三部曲”第一部《背德者》。《背德者》是法国作家纪德的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记述一名违背传统习俗、企图遵循他个人癖好的男子的故事。故事中主角米歇尔偕其妻玛丝琳前往北非旅游,不幸染上肺结核,玛丝琳照顾他时,发现他对她并没有爱情且具有同性恋倾向。返回法国后,米歇尔遇见超乎道德的梅纳尔克,后者劝他忘掉过去,尽情享受肉欲。妻子玛丝琳已经知情,疾病又添心病,很快抑郁而终,在异乡香消玉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