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返回

搜索 繁体

若泽·萨拉马戈

若泽·萨拉马戈(葡萄牙语:José Saramago,1922年11月16日-2010年6月18日),葡萄牙作家,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修道院纪事》、《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等。

若泽·萨拉马戈的全部作品集

失明症漫记

外国 / 排行榜 连载

你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部冷酷的作品?虽然我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代表作入选诺贝尔学院“所有时代百部最佳文学作品”被《泰晤士报》誉为“当今世界最卓越的一部作品”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卡夫卡的《审判》并驾齐驱。——《柯克斯书评》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让我们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现实。——诺贝尔颁奖辞萨拉马戈和马尔克斯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两位作家,但在我看来,萨拉马戈对现实的隐喻更强。——著名作家 苏童繁忙的路口,绿灯亮了,中间车道的头一辆汽车却停止不前,司机在挡风玻璃后面挥舞着手臂,围观的人打开车门之后,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没有人会相信,他的眼睛清晰明亮,巩膜像瓷器一样洁白致密,然而他却一再绝望地喊着:我瞎了!我瞎了!一位路人送他回家,却被传染上失明的怪疾。眼科医生成了第三个牺牲品。失明症迅速蔓延,整个城市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修道院纪事

外国 / 排行榜 连载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代表作★ 获葡语文学桂冠奖项“卡蒙斯文学奖”,被译成四十余种语言★ 一部虚构而极富原创性的历史小说,足以比肩加西亚·马尔克斯巅峰时期的任何作品。——《费城问询报》★ 阅读《修道院纪事》,就会明白:“世界对思考者而言是喜剧,对感 受者而言是悲剧。”——《图书馆期刊》★ 一部强力的小说,有下流也有高尚,有愤怒也有温柔,在书中你会发现历史、喜剧、超现实、科幻、魔法以及无数个精彩故事。——《独立报》★《修道院纪事》是一部丰富、多面、多层次的小说,同时运用了历史、社会及个人三种视角。萨拉马戈用这部作品展示了他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精彩程度。——瑞典文学院★ 和博尔赫斯一样,萨拉马戈是一个自由的人,他的作品也完全展示了这样的自由。读者会为《修道院纪事》而着迷。——哈罗德·布鲁姆墙壁会渐渐倒塌,而天堂本身就是一个大教堂,在这里罗马圣伯多禄大教堂只不过是沙滩上的一粒小沙子;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要在地上建造教堂和修道院呢;因为我们不明白大地就是一座教堂,一座修道院,是信仰和责任的所在,是隐居和自由的所在。这是宗教裁判所阴影下的压抑和愚昧的时代,在战场上丢了左手的士兵巴尔塔萨,有特异视力的姑娘布里蒙达,被疯狂的天才、科学怪人洛伦索神父邀请一起建造飞行器。飞行器确实起飞了,但接下来呢……欢笑紧挨着眼泪,平静和焦急只有一步之遥,轻松与惊恐是近邻,每个人的生活莫不如此,每段历史莫不如此。

双生

外国 / 排行榜 连载

我们都深信自己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可是谁知道呢,一位酷肖者的出现,就能让人怀疑自己是某种低劣的复制品,就能动摇我们全部的生存信念。一次偶然的观影,打破了历史教师特图里亚诺·阿丰索宁静的生活——他发现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此人在一部过时的三流电影里扮演旅馆接待员的角色,不仅相貌、身材、声音与特图里亚诺·阿丰索神似,连唇上的髭须、腿上的疤痕、手臂上的痂也与特图里亚诺·阿丰索相同。此人到底是谁?失散的孪生兄弟、纯粹的生物学上的奇迹,抑或造物的流水线上诡谲的复制品?特图里亚诺·阿丰索不禁毛骨悚然。带着极度的紧张和深深的困惑,他开始了对这位陌生的“双生子”的疯狂调查……我们都以为自己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可谁知道呢,一位酷肖者的出现,一个不可解释的神异现象,就能粉碎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就能动摇我们全部的生存信念……和普鲁斯特一样,萨拉马戈用文字将一个迷宫般的世界条分缕析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用洞悉人性的声音将我们唤醒,使我们得以存在。——《纽约时报》《双生》又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作品……作者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杰作。——《洛杉矶时报》像福克纳一样,萨拉马戈能够将任何非常之事加诸于生活之上,他对自己的灵感和写作目标非常自信。——约翰·厄普代克

复明症漫记

外国 / 排行榜 连载

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仿佛为一生签署了契约,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们签署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姊妹篇·中文版首度面世《复明症漫记》是民主制度下的《一九八四》《一九八四》是专制制度下的《复明症漫记》一部彻底、冷酷又精准的政治寓言。——《纽约观察家》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可与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比肩。——哈罗德·布鲁姆这样的天气投票,太糟糕了。大雨瓢泼直到下午三点才止住。四点钟,既不早也不晚,选民们纷纷涌向各自的投票点。选票堆积如山,凌晨才统计完:无效票极少,弃权票也极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都是空白选票。混乱、惊愕,还有嘲弄和讥讽,一时间横扫全国。各方调查毫无头绪,舆论压力之下,政府撤出首都。直到一封告密信指出:在四年前那场席卷全城的白色瘟疫中,有一个女人没有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