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文”。说到八股文,可追溯到宋元时期,王安石罢诗赋、帖经、墨义,改以经义取士。元代士子考试用经义、经疑。明初乡试会试的文字程式,称《五经》文、《四书》义,八股文格式正式形成。衍至清代,更为盛行,成为科举考试中最主要的文体。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而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颐、朱熹理学家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
开头叫“破题”,说明文章题目的意义与内容,文字简练含蓄,把题义破开,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点出文章“主题”。如试题“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破题可作“圣人有志于学,十五而已然矣”(引自《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次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引申说明之,语言明快,意义连贯,承上启下,进一步作主题的补充。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承题可作“夫人孰不学,而志于学者卒鲜。此圣人所为自信于十五时欤”(引自《红楼梦》第八十四回)。“破题”与“承题”文字不多却很重要。在《红楼梦》第八十四回中,贾政查阅贾宝玉的“窗课”,即塾中习作的八股文,只对三篇文章的破题与承题进行了一番评论,就可了解文章的全貌,因为它们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