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是人类一个丰富的食物库,但地球只有一个,国土面积也是有限的。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农业开发和生态失衡的矛盾,在近千年间,越来越严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矛盾才开始得到逐步解决。但要理顺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开发,也是最早出现文明曙光的地区,直到殷、周之世,沿河的大部分地区,仍是一片葱绿。殷、周王室的游猎区,就在中原地带,殷王每次大规模的田猎,都猎获数十种野兽,其中最多的是“麋”,即四不象鹿,其他如犀、象、虎、豹、熊、鹿、獐、猴、野猪等等,都是经常的猎获物。甲骨文记载,殷王武丁有一次就猎获四不象鹿350多头,一次又猎获犀牛71头和大量其他各种野兽。《佚周书》记载,武王灭殷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狩猎,竟猎获四不象鹿5000多头,犀牛12头和无数虎、豹、熊、貉、獐、鹿、牦牛等等。直到汉代,江汉流域仍是林深草茂,和现在的大、小兴安岭一样,许多野兽出没其间。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无节制的农业开发,自然生态就逐渐失去平衡,农业区每前进一步,天然食库就萎缩一步。在汉代以前,农业开发还有回旋余地,这种矛盾还不明显,汉代以后,天然食库萎缩加剧,两千年来,尤其是近千年来,犀牛、野象和猴子等,就一直从中原向南方退却。唐代时,三峡“两岸猿声啼不住”;宋代的岭南仍有大批野象出没。到了近几个世纪,除了三峡的香溪、四川的乐山、海南的陵水、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广西的部分地区还有猿猴以外,长江以南的大片地区,上述其他野兽大都早已绝迹。可见1000多年来,农田的随意垦辟,山林砍伐失控,兽类和飞禽一直都在退却,北部退到兴安岭、西北退到青海湖和岷山地带,中原退到神农架,南部退到武夷山、海南岛和西双版纳,中国的天然食库,就剩下这几个绿色孤岛,有的动物已绝迹,有的濒于绝境,残存的犀牛和野象,就只有西双版纳那300万亩原始森林的栖身之地了。古代多如牛毛的四不象鹿,本是我国的原生动物,到清末时竟绝灭了,近年才从英国引渡回来。当然,中国发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和养殖业,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历史记录了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伟大成就。世界上最早的生态理论,亦见于中国史籍,古代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如周公、管仲、孟轲、荀况等,都留下了维护生态平衡的光辉篇章。但近1000多年的生态失衡,却留给我们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